DC娱乐网

一位退休高院副院长笔下“法院人的青春”,赞!

恰同事少年,法院人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李喜春

作为60后,我经常提醒自己:一是多和年轻人交朋友,多向青年学习,二是切莫好为人师。这两句话,前面一句是相对易于践行的,后一句却有点难。

就在我收拾行囊准备退休的时候,青工委的同志来找我,请我为他们一个筹备中的新媒体工作写一个开篇寄语。略作推辞后,我又觉得这十分有必要,于是欣然接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概由此吧。

在省高院机关工作的几年,我每年都会参加机关的青年座谈会,和青年朋友们谈人生,谈理想,谈工作,谈责任,谈未来……我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成长。

他们,是一批80后、90后、00后,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历高、思维敏捷,专业素养深厚;他们,已经或正在走上法院工作的舞台中央,用青春的力量推动甚至引领法院工作。

他们是我们下一代的同龄人,但他们是我们的同事。

恰同事少年,风华正茂,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

置身于他们中间,我不禁感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常常告诫自己:“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当一个年轻法官勇敢接过一个几易其手的疑难案件,穿透历史迷雾,顶住重重压力,从故纸堆里梳理出清晰的事实证据,将一件扑朔迷离的案件办成一件经得起各方质疑的铁案时,在十几万字的判决书里我看到了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当一个年轻法官从老百姓关注的生活小事入手,把一个小案办成经典案件,取得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良好效果时,我看到了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当一个到基层任职的干部讲述他从一开始不被理解,见了信访当事人绕着走,到与当事人交朋友,成功化解一起涉诉信访案件,得到各方面敬佩认可时,在他自信的脸庞上,我看到了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一次全国法院理论研讨会上,坐在我对面的优秀获奖者代表,全部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的竟然是连续两届一等奖获奖者。他们理论水平高,把握问题敏锐,思想深邃,在与他们的思想碰撞中,我看到了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当一个年轻法官因为一起案件的认定与大家意见不一,站在我面前,侃侃陈述自己的理由,希望把案件提交专业法官委员会进一步讨论时,在他坚持而坚定的态度中,我看到了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当一个年轻法官面对各种压力和诱惑,发出“此生绝不以法官发财”的铮铮誓言时,我看到了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面对他们,我依稀能看到自己的青春——那是青涩而理想主义的,单纯而坚定执着的,勤奋而不惧一切的。

抚今追昔,一代一代法院人又何尝不是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审判事业?

我特别有幸在工作的最后几个月参与了“全国模范法官”韩旭辉先进事迹总结宣传工作。韩旭辉在司法为民一线默默耕耘33年,在人民法庭舍身奉献,在基层司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法治的坚实印记,在无数人心中种下了公平正义的种子,在距退休还有四个月时间的时候,牺牲在外出办案途中。他的青春奉献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大路上,那也是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我有幸认识了“吕梁山上女包公”、山西省临县人民法院三交法庭原庭长樊连珍。她扎根山区人民法庭工作三十余年,一心为民、秉公执法,不谋私利、不计名利,化解矛盾纠纷一万余件,赢得了辖区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是“吕梁山上行走的正义”。她的青春挥洒在服务群众的田间地头,那也是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我熟悉的一位退休老法官,在一次与大家闲聊时,自信而淡定地说:“我这一辈子在法院,没有什么大成就,只有一点,没办过一件错案。”他的青春看似平淡无奇,却也是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法院人的青春是多姿多彩的。

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法院人青春的样子——

青春,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吗?

法院人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青春是万分可贵的,青春是可以无限畅想的,法院的未来属于青年。但这个未来不是坐等而来的——

要胸怀法治理想,追求理想,必然历经波折和艰难,需要努力和付出。要不断提升自己,法治建设日新月异、法律体系不断充实完善,审判工作遇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钻研,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练就一身过硬本领。要踏实干好每一件事,办好每一起案,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有对每一件小事都做到兢兢业业、对每一件小案都做到认真细致,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要经得起磨炼,人生就像一场课堂,读过的书、遇过的人、经过的事、办过的案,都是成长的营养。

法院人的青春是用以书写公平正义的。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院人青春的价值所在。“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法院青年要深刻地认识到肩上的责任,法槌起落之间,办理的不仅是案件,更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的法治信仰,社会的安定有序。法院人的青春与公平正义密切关联,只有在公平正义的主旋律中,法院人的青春才能熠熠生辉,才能实现不负韶华的价值。

法院人的青春是依靠情怀滋养的。

什么是情怀?民惟邦本是情怀,司法为民是情怀,“如我在诉”是情怀,河南内乡县衙的楹联上写着的“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讲的也是情怀。每一位法官、每一位司法者都要有情怀,既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恣意妄为。如果一个法官不了解基层实际、不理解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所难,就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甚至是危险。诗人海子的一首诗中写道:“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们的青年法官也要“关心粮食和蔬菜”,要脚踏泥土,心系大地,身往下沉,劲往下使,和群众融为一体,把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前面的“人民”二字,写得端端正正。

法院人的青春是需要精心呵护的。“呵护青春”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外在“呵护”表现在既要坚持关心青年、爱护青年、培养青年,同时也要严管。严管就是厚爱,通过对青年干警提出严格要求,及早遏制一些方向性、苗头性问题。同时,“呵护”也表现在对青年少一点苛求和责难,多一点宽容和理解,“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从青年自身角度来说,“呵护”就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守住廉洁底线,不被一些错误的、虚假的、暂时的现象所蒙蔽,坚守不办错案、不出卖法律和良知的底线,让办理的每一起案件经得起查、经得起问、经得起告,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仿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一句话与法院青年共勉:

人生宝贵的是青春,每个人青春只有一次。法院人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懊悔,也不会因司法不公而羞愧,这样他可以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青春献给了伟大的事业——为公平正义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