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日产过千吨——山东能源新驿煤矿三策并施“丰产增收”

海报新闻通讯员张行报道

“产量增2万吨、工效升15.7吨/工。单面达产的目标,咱们拿下了!”近日,山东能源鲁西矿业新驿煤矿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73上12综采工作面在10月份先后攻克工作面过疏水巷、过向斜轴、上下两端头倒高差等多重复杂难题,通过劳动组织提效、施工流程优化、支护工艺升级,多措并举实现了丰产增收。

优化劳动组织,让生产“更顺畅”

该矿按照“三定两优”工作原则,对劳动组织模式进行深度优化,探索推行“热机交接”制度,彻底打破传统交接班“停机等待”的瓶颈。

(集中生产“热机交接”)

在交接班流程细化上,该矿摒弃“一刀切”的交接方式,实行分批错峰“热机交接”。集控司机、煤机司机、支架工等关键岗位人员分批次进入作业面,在确保上一班人员安全升井的同时,下一班人员立即接手设备操作,实现“人停机不停”的无缝衔接。这一举措使每班有效截割时长增加60分钟,为后续“集中截割、集中生产”模式的落地奠定了时间基础。

该矿还以集控中心为“指挥中枢”,推动支架工、煤机司机、集控中心“三岗深度融合”。集控中心实时监控主运皮带运输能力,根据煤量动态调整煤机割煤速度,确保皮带上煤量始终保持均衡状态,避免“堆煤”或“空转”现象。针对转载点易出现的卡、堵、停等运输瓶颈问题,分线包保管理人员组织专项排查治理小组,对转载点设备运行参数、溜槽角度、清扫装置等进行全面检修优化,彻底打通运输“堵点”。这一系列措施实施后,工作面正常割煤速度由最初的平均2.5米/分钟提升至3.5米/分钟,效率增幅达28.6%,连续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优化施工环节,让效率“再提速”

针对73上12综采工作面施工环节多、操作流程复杂等问题,该矿坚持“细节入手、流程再造”,通过优化关键施工环节、规范操作标准,有效减少无效作业时间,提升整体施工效率。

(工作面支架挪移提速)

“在支架操作环节,我们对传统‘降、移、升’移架顺序进行革新,创新推出‘拉、提、降、移、升’五步操作法,并全面推行带压擦顶移架技术。这一改进不仅大幅减少了漏矸现象,避免了顶板因反复卸压造成的破坏,还显著降低了漏矸引发的浮煤清理工作量,每班可节省浮煤清理时间25分钟。”该矿采煤副总工程师、采煤工区负责人林玉玺介绍。

在两端头单元支架挪移作业中,该矿摒弃“机械式挪移”的方式,引入“专项电动单轨吊配合起吊架运输”新模式。相较于传统方式单架运输需120分钟的耗时,新模式将运输时间压缩至60分钟,单架运输时长减少一半,大幅提升了端头支架挪移效率,为工作面推进节奏提速提供了关键支撑。

优化支护工艺,让产能“冒尖儿”

为精准把控推采层位,该矿还积极推行“挂图作战”模式,每天安排技术人员深入作业面收集地质素描数据,实时绘制现场地质牌板,清晰标注构造位置、煤层厚度等关键信息,确定合理推采层位,实现工作面推采的“数据化管理”。同时,通过端头挂线的方式,合理控制工作面上下错距,有效防范输送机搭接下滑问题。

(制定顶板联合支护方案)

地质构造复杂、区域施工难一直是“卡脖子”的难题。为此,该矿成立高效采煤工作专班,按照“精准预判、超前加固”原则,提前对构造带采用“双网+锚索”联合支护方案进行超前加固,确保构造带顶板稳定性。

“在端头、顶板破碎区域作业时,班组施工人员严格遵循‘敷网—割煤—移架—推溜’的标准化工序,通过优化敷网频率,将原来‘1循环联网1次’调整为‘2循环联网1次’,每班端头处理影响时间由60分钟缩短至30分钟,施工效率实现翻倍。”该矿采煤工区副区长、技术员贺洪坤介绍。

在“挂图作战”和顶板联合支护技术的加持下,工作面构造段割岩量显著减少,煤炭回收率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该矿73上12综采工作面产量环比提高2万吨,工效提高15.7吨/工,增幅分别达47.7%、68.6%,成功实现矿井单面达产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聚焦工作面设计与截割工艺优化,通过抓实源头设计、强化设备管理、精准把控推采层位、推进智能化升级,实现精益化管理、多元化创效、全链条增收多重目标,坚决打赢打胜稳产保量主动仗。”该矿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苗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