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俄关系将来可能难免会有一场较量,但现在中国为啥还不疏远俄罗斯?因为时机还没到。

中俄关系将来可能难免会有一场较量,但现在中国为啥还不疏远俄罗斯?因为时机还没到。俄乌战争还在继续,中国适度帮俄罗斯稳住经济,不过战争一结束,商品会很快撤出,贸易也会暂停,只保留国家层面的油气合作,守住最基本的合作。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说,中俄这层关系说到底就是场精准的务实算计,生意归生意,战略归战略,分得门儿清。现在不疏远俄罗斯,根本不是什么牢不可破的同盟情谊,就是实打实的时机没到,得借着眼前的局势给自己铺好缓冲垫。 先看眼下这盘生意,表面上打得火热,2024年中俄贸易额刚创下2448亿多美元的新高,中国连续15年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听着挺唬人,但扒开细节全是精打细算的门道。 中国往俄罗斯送的是什么?大多是汽车、拖拉机、手机这些工业制品,还有玩具、服装之类的轻工货,俄乌冲突后更是趁虚而入,把原本日本、韩国车的市场给抢了过来,光是哈弗汽车在俄市场份额就占到12%,极氪一个品牌就吞了俄罗斯43%的电动汽车销量。 这些企业哪是来搞长期建设的,分明是瞅准西方制裁留下的空当,过来赚快钱的。边境口岸都能看见,俄罗斯人现在买中国二手汽车都得排队,之前卖欧洲的蜜蜡价格跌了三分之二也往中国运,这就是典型的互相救急,不是什么天长地久的合作。 企业心里门儿清,这种生意靠不住,早就有过教训。2009年莫斯科切尔基佐沃市场被查封那回,浙江鞋商投了1100万建的工厂刚投产就被迫停工,黑龙江的小唐请来师傅、雇了工人,最后只能廉价处理设备跑路。 那些做边贸的厂子,现在忙着把俄罗斯的木材加工成家具、把蜂蜜酿成酒,看着热闹,其实都是短平快的买卖,产业链条短得很,真等战争结束西方商品回流,这些厂子拔腿就走,一点不拖泥带水。 毕竟企业要的是利润,不是和谁绑定一辈子,现在往俄罗斯送机械、日用品,不过是踩准了时机,等战火一停,市场变了,商品自然跟着撤,总不能守着没利可图的市场硬扛。 但国家层面的算盘就不一样了,油气合作那可是攥在手里的底牌,绝对不能松。2014年中俄签的30年天然气供应协议,4000亿美元的盘子,从谈判到开工磨了十年,哪能说断就断。 “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投运到现在已经送了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2024年全线贯通后每年能送380亿立方米,这可是关系到国内能源安全的大事。 俄罗斯现在把480亿立方米的年输气量都压在中国市场,中国也需要稳定的能源来源,这种互相需要才是最扎实的,和企业那种赚一笔就走的合作根本不是一回事。就算将来其他贸易停了,这能源的底线也得守住,毕竟家里的灶台、工厂的机器,总不能等着别人卡脖子。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给西方腾出来的压力留缓冲。现在西方把精力全耗在俄乌战场上,对俄罗斯的制裁一轮接一轮,压根没多余力气对付中国。 要是俄罗斯真垮了,西方转过头来就能把对付俄的那套制裁、围堵用到中国身上,到时候能源供应、国际贸易都得受影响。 中国帮俄罗斯稳住经济,说白了就是给西方找个牵制,让他们没法集中火力。但这帮忙从来不是无条件的,人民币在俄罗斯外汇结算里占比都到99.6%了,贸易用卢布和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超95%,全是实打实的利益交换,没有半点虚的。 俄罗斯要的是中国的商品和市场救急,中国要的是俄罗斯顶住西方的压力,顺便赚点生意钱,这种互相盯着的状态,其实挺透明的。 看看那些合作文件就知道,2025年普京访华签的20多份协议,从能源到航天五花八门,但全是项目制合作,没有什么绑定国运的条款。 中俄联合研制的“阿斯图友谊号”卫星上天归上天,新疆的联合实验室搞科研归科研,这些都是具体领域的互助,跟企业卖汽车、卖手机本质上都是“趁需而入”。 就像俄罗斯亚洲工业家联合会主席说的,中国能提供垃圾处理设备,能搞数字技术,这些都是俄当下需要的,等俄经济缓过来,说不定又会找更便宜的合作方。 所以说,现在不疏远俄罗斯就是算准了时机,借着俄乌战争的窗口做两笔划算的买卖,同时用俄罗斯给西方分分流。 等战争一停,西方制裁松动,俄罗斯市场重新对欧美开放,中国企业自然会撤,毕竟没必要跟利润过不去。 但国家层面的油气合作不一样,那是关乎能源安全的基本盘,不管将来关系怎么变,这最稳妥的合作都得保住。这种既借势又留底的玩法,其实是把利弊算得明明白白,根本不是什么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