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日本外务大臣突然宣布了,对驻日中方领事薛剑提出处理要求,并释放可能动用“不受欢迎的人”措施的信号。 这一步把摩擦推到人员层面,节奏一下紧了。按惯例,一旦贴上“不受欢迎的人”,就是要求限期离境,外事场合里属于最硬的手段之一。 说到这个标签,通常是因为言行被认定触碰底线。现在多家媒体在传,但细节未获一致确认,中方后续怎么接招,得看官方通报和双边沟通结果。 把镜头放回自身能力,中方近年的护侨撤侨经验不少。2015年也门撤离,用到海军054A护卫舰“临沂”“潍坊”和综合补给舰“微山湖”,在海外港口组织转运,流程和节奏都比较成熟。对照日本在2021年阿富汗机场混乱阶段的行动,派出运输机,但受现场安保和手续影响,执行难度很大,最终只完成小规模转运。 再看投送能力这块,空军Y-20投入使用后,远程运输覆盖面明显扩大,陆续执行海外物资和人员输送任务。日本的固定翼运输机也在用,但海外落地权限、配套保障和航线安排往往要多方协调,临场灵活度受限。 海上护航方面,海军055和052D在远海训练里已经形成编组体系,搭配903系列补给舰,持续保障能力增强。日本海上力量同样不弱,“出云”级、“摩耶”级都在提升,但在海外非战区人员撤离时,实际运用受法律和任务授权框架束缚,出动范围更谨慎。 信息化联动也得算进去。北斗、合成指挥和联训频次提升,让跨军兵种协同更加顺畅。对比日本的跨部门协同,更多与美方体系对接,开展复杂海外保障任务时,节奏往往更依赖现场条件。 回到眼前这事,如果真走到相互宣布“不受欢迎的人”,下一步可能出现召回负责人、馆舍业务缩减等连锁反应。这类升级带来的沟通成本不低,对在地人员的日常事务也会产生干扰。 外界有说法认为这事会被推到撤侨层面,这种判断现在还早。撤离通常基于安全评估和在地风险,不是一句话就会触发,双方都要权衡投入与回收。 关于美国会不会站在某一方,也不能先下结论。美方表现通常取决于现场态势和自身安排,过度预设只会影响判断。 历史战例的对比要谨慎。过去的冲突背景、参与方、装备差距都不一样,简单类比不利于当下研判。眼下更重要的是看清现实能力和处置流程。 这件事需要稳住沟通渠道,管住节奏,别让人员层面的动作变成长期对立。把握可控范围,给在地事务留出操作空间。 总体立场不变:该硬的时候硬,该稳的时候稳。把事做细,把风险压住,用事实和能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