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致敬奋斗中的工程师丨张龙:我给锅炉“听诊”,守护陕北高原的工业心跳

[编者按]三秦大地,英才辈出。他们是新时代的“铸剑人”,承“延安精神”之赤诚,继“西迁精神”之火种,秉“工匠精神”之风骨。他们于“千锤万凿出深山”中砥砺前行,在“敢教日月换新天”间铸就传奇,以科技报国之志,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即日起,由陕西省委人才办指导,陕西省科协组织,陕西省工程师学会承办开展陕西省工程师先进事迹宣传活动,在陕西网推出“致敬奋斗中的工程师”系列报道,追寻其奋斗足迹,讴歌其卓越功勋。愿以此辑,致敬所有以匠心擎画蓝图、以实干挺立时代脊梁的工程英杰!

秋日的黄土高原,天高云阔,阵阵秋风掠过,给连绵的沟壑茆梁染上了深深浅浅的金黄。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正坐落于此。

走进厂区深处,热电分厂的锅炉日夜轰鸣,钢铁管道纵横交错,热浪蒸腾中,一个身影常年穿梭其间——他,就是设备专工张龙。

今年37岁的张龙,已在这里扎根十四载。岁月流转间,他从一名青涩学子成长为技术尖兵,从一名普通巡检工蜕变为创新先锋,用坚守与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不凡传奇。

从“迷途菜鸟”到“听声辨障”的行家里手

那是一个盛夏,21岁的张龙穿着略显宽松的工作服,局促地站在锅炉厂房的铁梯前。眼前的钢铁巨兽轰鸣作响,蒸腾的热浪裹挟着煤灰扑面而来。老师傅递来一把扳手:“小子,先学听声!”他攥紧工具,却分不清设备种类和螺丝的正反转,第一次独立巡检时,在30米高的钢架上迷了路,对着错综复杂的管道手足无措。

然而,这个陕北汉子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韧劲。从最基础的司炉工做起,他每天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攀爬巡检。老师傅“先学听声”的教诲,他铭记于心,硬是凭着日复一日的琢磨,不仅练就了仅凭轴承异响就能精准判断设备隐患的“听声辨障”绝活,更将冰冷的图纸与轰鸣的设备融会贯通。

入职第三年的一个深夜,一号锅炉突发风压异常,值班人员排查半小时无果。他接到电话后直奔厂区,趴在设备旁听了3分钟运行声,又摸了摸管道温度,当即判断“是风道挡板卡涩”。随后,他钻进仅0.5米宽的设备夹层,借着手电筒的微光操作,半小时就让锅炉恢复正常。这场“深夜抢修”后,同事们都知道:“有解决不了的设备问题,找张龙准没错。”

从敢啃“硬骨头”到攀登技术高峰的创新先锋

“光会修不够,得让设备更高效、更安全。”随着对设备的熟悉,张龙从“被动维修”转向“主动创新”。

2020年,中速球形磨煤机频繁卡顿,严重影响生产。他连续一周蹲守现场,每天提前到岗测量尺寸,下班后反复修改图纸,最终自主研发《一种磨煤机球槽测量专用量具》,将检修效率提升40%,此项技术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这只是他创新之路的起点。2024年,新型脱硝系统导致水冷壁尿素腐蚀爆管成为行业痛点。张龙带领团队驻扎现场六天六夜,创新采用“销钉固定+耐火浇注料”复合防护结构,记录分析两千多组数据,成功将爆管率降低95%。

这项名为《一种预防水冷壁爆破的防护装置》的专利技术在全分厂推广,年节约维修费用约百万元。面对引风机电流异常飙升的棘手问题,他创新运用“锅炉热动力场风量计算法”,精准定位,将传统需要12天的外委检修压缩至6天完成。

从技术尖兵到传承匠心的领路人

“技术要写在设备上,精神要刻在骨子里。”这是张龙常说的话。他创建了“1+3+N”带徒模式,构建“理论培训+实战演练”培养体系,倾囊相授。他把多年经验整理成《设备检修要点》手册,里面不光有故障排查流程,还记满了实操细节。带徒弟时,他从不让年轻人“纸上谈兵”,而是领着他们爬锅炉、拆部件,遇到问题先让大家自己琢磨,再手把手讲解原理。

2024年初春,面对#2锅炉乙磨减速机突发故障、外委检修需耗时60天的困境,他带领青年突击队昼夜奋战,仅用3天完成自主维修,节约成本八万余元。“师父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徒弟王磊的感慨,道出了团队的心声。在他的带动下,公司设备自主维修率从45%大幅跃升至82%,三年来培养的九十余人次中,已有六人走上运行班长、机务检修组长等重要岗位。

十四年春秋交替,张龙的脚步丈量过厂区的每一寸管线,数百本写满数据的笔记见证了他的蜕变与成长。在他和团队的努力推动下,企业建成了西北首个“智慧锅炉管控平台”,累计实施重要技改项目二十三项,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节能效益。

如今,他已手握6项国家专利,拿下多项“三新三小”创新技术成果奖,获评陕西省总工会一线工人技术待遇奖励,并斩获榆林市“驼城工匠”荣誉称号。

炉火熊熊,映照初心。张龙用汗水与智慧,将冰冷的钢铁设备赋予了温度与灵魂。在他身上,“炉火纯青,匠心永恒”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进程中,那跃动在最基层、最炽热的创新灵魂。

他的故事,仍在继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