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老人在家中不慎跌倒,所幸家中安装的毫米波雷达设备迅速识别异常并触发警报,避免一场悲剧的发生……这一幕出现在今年热播剧《蛮好的人生》中。近年来,毫米波雷达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已覆盖跌倒监测、睡眠质量评估及呼吸状态分析等关键场景。
什么是毫米波雷达?它为何能成为居家养老中的“智能守护者”?消费者在选购毫米波雷达相关养老产品时,又应注意哪些事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无线通信系统等领域研究的集美大学教授高志斌。
它是看不见的电磁波探测器
“毫米波雷达本质是一种‘看不见的电磁波探测器’。”高志斌说,毫米波雷达的波长在1毫米到10毫米之间,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这种波和手机信号、Wi-Fi信号同属电磁波家族,只是波长更短、探测精度更高。”
毫米波的“感知”能力和人类五官的逻辑很像,人类靠嘴讲(发出声波),耳听(接收声波)和眼看(接收光线)。毫米波雷达则通过“发射-反射-接收”的闭环工作——主动发射毫米波,这些波遇到人体、物体等障碍物后反射回来,雷达接收到反射波之后,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间、频率变化,就能判断目标的位置、距离、运动状态、速度,甚至微小的动作变化。
它为何能“隔空感知”?
毫米波雷达使用时无需人体佩戴设备,也无需安装摄像头,可谓“无感监护”。它为何能“隔空感知”?高志斌解释说,这主要得益于毫米波的物理特性和精准的信号解析技术。
作为电磁波,毫米波具有穿透性,能轻松穿过衣物、薄被、窗帘等非金属物体,无需接触人体就能探测到内部的微小运动;它的三维空间微动探测能力极强,能捕捉到微米到毫米级的微小运动,并通过算法将微弱信号解析为呼吸频率、心率数据;而跌倒属于快速、大幅的位置和姿态变化,雷达能识别这种异常运动模式,和日常的走路、翻身等动作区分开。
“毫米波雷达就像一个‘精准的振动探测器’,可隔着障碍物‘捕捉’人体的动静,实现隔空监测。”高志斌说。
它存在三大局限
高志斌说,尽管优势明显,但毫米波雷达并非万能,存在着三大局限。
首先,毫米波雷达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较弱。例如在多房间、多遮挡或超大面积空间中,毫米波的传播会受影响,可能出现探测盲区,或误判目标位置,如果同一空间有多人、宠物同时活动,也可能干扰对特定老人的监测精度。其次,它的硬件成本比红外、超声等传统传感器高,且核心功能(比如跌倒识别、呼吸异常判断)严重依赖后台算法,算法不成熟就容易出现误报、漏报。此外,它只能感知“运动状态”和“微动信号”,无法识别老人的面部表情、具体动作意图。
不过,高志斌表示,随着移动通信在未来五年内从5G向6G演进,通感一体化(即通信与感知融合)技术将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商用落地。届时,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有望集成毫米波雷达感知能力与毫米波频段高速通信功能,能精准适配智能家居、养老照护等场景的多元化需求。
建议
选购产品应注意几个方面
高志斌建议,消费者选购毫米波雷达养老产品时应围绕“实用、精准、安全”原则,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跌倒识别准确率。优先选择标注准确率高、具备第三方检测报告的产品,避免因误报(比如把翻身当成跌倒)或漏报延误救援。
二是探测范围与场景适配。明确产品的有效探测距离和视角,尤其是否适用于浴室、阳台等潮湿、狭小空间使用。
三是明确响应速度。警报触发越快越好,优先选择响应时间短的产品。
四是抗干扰能力。关注产品是否标注抗遮挡、抗宠物干扰功能,避免因老人盖厚被、房间有宠物活动,导致探测失效或误报。
五是隐私保护和安装便捷性。确认产品不采集任何视觉图像,仅通过毫米波探测;安装方式优选免打孔、可移动,不用破坏居家环境的,同时注意产品功耗。
此外,还要留意售后和告警方式,以及是否提供24小时客服,确保全天候应急响应。
(厦门日报记者林露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