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强烈反对。 这份声明来自七个国家,会议开了两天,从讨论全球热点问题到敲定合作立场,最后拿出的文件里,不少内容都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11月23日,美、德、英、法等七国经过两天磋商后发布联合声明,在科技出口管控、南海问题、涉台表述等5个领域提及中国。中国外交部当天召见七国驻华使节,明确表示“保留反制权利”。 从声明文本分析,其关键领域表述较为模糊,这直接体现了磋商中的分歧。据七国发布的18页声明显示,关于“关键技术管控”仅提及“加强出口审查机制”,未明确具体管控清单; 涉台内容沿用“维持台海现状”表述,删除了日本提议的“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条款;南海部分仅强调“维护航行自由”,未提及联合巡航等具体行动规划。 经济利益绑定使欧洲国家不愿采取激进措施,中国海关总署2024年贸易统计数据显示,中德贸易额达2400亿欧元,中国连续7年保持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法国空客在华交付量占全球35%,2025年前10个月在华交付量达120架。 声明发布当日,德国工商总会向在华德企作出说明:“联合声明不具备法律约束力,正常经贸合作可继续开展”,以稳定企业预期。 日本与加拿大在声明中的积极态度,更多是向美国表明立场。日本经济产业省11月发布的贸易数据显示,2025年日本对华半导体出口同比下降28%,其原本期望借助美国技术实现市场替代,但美国英特尔、高通等企业仍在对华供应中低端芯片。 加拿大的处境更为谨慎,其对华油菜籽出口刚恢复至2019年的60%,声明发布后加拿大农业部长及时表态“农产品贸易不在管控范围”,避免引发贸易反制。 中国的反制措施针对七国不同利益关切采取对应措施,声明发布次日,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美、日、加的12种农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涉及产品占三国对华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8%; 海关总署同步调整通关流程,将德国汽车零部件检验周期从3天延长至7天,导致宝马、奔驰在华部分工厂出现短期零部件供应紧张。这种差异化应对,体现了对七国利益分歧的精准把握。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欧日曾多次联合对苏联实施技术禁运,其中北约组织1962年发起的能源设备禁运中,法国曾通过技术合作向苏联出口汽轮机相关设备,西德则借助第三方渠道出口化工技术装备,最终禁运效果大打折扣。 2020年七国联合提及“5G网络安全”,但据欧洲电信运营商协会2025年数据,德国、意大利仍有30%基站采用华为设备,英国也已恢复华为非核心网设备供应。 全球力量格局变化进一步削弱七国协同能力,据世界银行2025年上半年数据,上世纪80年代七国GDP占全球总量的70%,2025年这一比例降至44.3%;中国GDP占比升至18.5%,金砖国家总量占比达25%。 实力对比变化使七国话语权受到制约,声明发布当日,巴西、印度等12个新兴经济体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单边制裁和技术霸权”,表达了对七国立场的不同意见。 冷战时期美欧日面临共同安全威胁,且经济互补性较强;当前七国利益诉求存在明显差异:美国以遏制中国崛起为核心目标,欧洲更重视维护对华经贸利益,日本则希望借助美国提升自身军事存在。 这种分歧在2018年美欧贸易摩擦中已充分体现,美国对欧盟加征钢铝关税后,欧盟随即实施反制措施,反映出盟友间的协调局限性。 从发展趋势看,未来可能出现三方面变化。 一是七国内部分化加剧,德法或通过双边渠道与中国沟通,降低经贸合作受影响程度; 二是管控措施呈现差异化执行,美国可能重点加强高端芯片管控,欧洲则可能采取相对宽松的执行标准; 三是中国加快降低对外技术依赖,据长江存储官方披露,2025年128层NAND闪存已实现量产,可替代60%的进口需求。 同时,中国加强与俄罗斯、东盟的军事合作,2025年11月与泰国举行的“鹰击-2025”联合军演,进一步强化了周边安全合作。 这场博弈本质是单边主导模式与多极格局发展的碰撞,七国试图通过联合声明维护传统影响力,但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利益深度交织,中国已形成庞大市场规模和完整产业链体系,并非简单遏制可应对。 声明发布后,美股中概股逆势上涨3.2%,外资持续增持中国市场资产,这一市场反应表明,各国均不愿放弃中国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 此次联合声明更可能呈现“表态重于行动”的特点。七国或实施象征性联合演训、发布影响有限的制裁名单,但难以形成全面对华遏制态势;中国将保持“反制与对话并行”的策略,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保留沟通渠道。 这一过程充分表明,多极格局下,依靠少数国家联合遏制大国发展的模式已不适应时代趋势,各方通过协商实现利益平衡成为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