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下真的要破防了,没有美国的G20宣言破例首日表决,压倒性通过。不纳入美国的任何意见,G20宣言的这记重拳打的有力道。 按照以往惯例,G20宣言往往要在各国讨价还价中拖到最后一刻,甚至出现过因分歧过大无法发表联合声明的情况,但这次美国一缺席,122条内容的峰会宣言当天就顺利通过,这种效率简直像按下了快进键。 美国在会前还试图通过驻南非大使馆照会,反对“以二十国集团共识为前提发表任何峰会成果文件”,结果被南非政府直接拒绝,这种自讨没趣的操作,反倒成了各国加速达成共识的催化剂。 回顾过去几年的G20峰会,美国的“霸权式干扰”几乎成了宣言难产的代名词。 2020年沙特峰会时,就因为美国对疫情援助条款中的多边合作表述不满,硬生生把宣言表决拖到闭幕前最后一小时;2023年印度峰会上,又在能源转型目标上坚持要加入“化石能源过渡期”的模糊表述,导致各国在关键议题上僵持不下。 而这次峰会聚焦的债务可持续性、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关键矿产框架等议题,放在往年大概率会被美国以“不符合自身利益”为由挑刺。 比如关于中低收入国家债务重组的《二十国集团关于债务可持续性的部长级宣言》,此前美国一直对多边债务重组机制持消极态度,如今没有了它的阻挠,这份为脆弱国家提供债务缓解路径的文件顺利纳入最终宣言。 值得玩味的是,本次宣言中提到的“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三倍”“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决策中的话语权”等内容,都是过去美国要么淡化处理、要么直接反对的议题。 非洲大陆超过6亿人缺乏电力供应的现状,美国以往很少在G20框架下主动提及,而这次峰会不仅将能源可及性列为重点,还专门启动了“2025—2030年二十国集团财金渠道非洲合作框架”。 这种转变并非各国突然改变立场,而是少了美国这个“多边合作绊脚石”后,原本就存在的共识自然浮出水面。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朱伟东说得很到位,美国这次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它的缺席反而让与会成员更清晰地认识到单边主义的弊端,进而凝聚起坚持多边合作的共识。 从峰会成果来看,122条宣言内容涵盖了全球经济、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多个领域,甚至还触及了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这一敏感议题,这些内容能在一天内达成一致,足以说明没有美国的干扰,G20成员在应对共同挑战上的目标其实高度契合。 美国总想着用霸权维持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特殊地位”,动辄对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共识文件说不,却忘了G20的本质是多边合作平台。 这次峰会用“首日通过宣言”的事实证明,当个别国家不再把自身霸权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时,国际社会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效率会有多高。 下一届G20峰会将由美国主办,不知道这次被“打脸”后,它会不会收敛一下单边主义作风,要是明年还想搞“一言堂”,恐怕只会遭到更多国家的抵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