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命脉” 被攥住,日本还能硬气多久?森永正裕表示,82%的稀土依赖进口,重稀土更是近100%依赖。日本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产业很重要,断供稀土会直接影响生产。 最近日本商界圈子里都在聊一个话题,大家怕的不是高市早苗跟岸田文雄那样做事拖沓没成效,真正坐立难安的是她会不会翻出以前搞稀土出口限制的旧花样,这个担忧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剑,让不少企业老板睡不好觉。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副所长森永正裕说得很实在,日本82%的稀土都得从国外买,尤其是生产高端产品用的重稀土,几乎100%要靠进口,而凯投宏观的数据显示,这其中六成左右都来自中国,这种依赖程度简直是把产业命脉攥在别人手里。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稀土到底有多重要,简单说吧,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里要是没有稀土永磁材料,性能就得打对折;半导体芯片制造用到的抛光材料里加了稀土,才能保证芯片的精度,没有这些东西,日本最拿得出手的两大产业就得停摆。 11月20日那天,日本外务大臣茂木敏充在国会被问到会不会撤回高市早苗的不当言论时,绕来绕去就是不正面回答,这个态度让企业界更慌了,要知道以前只要有类似的外交摩擦,稀土供应就容易出问题,谁都怕历史重演。 丰田汽车的一位车间主管私下跟人说,他们一条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每天要消耗200公斤稀土,要是供应断了,生产线最多撑3天就得停工,去年他们刚把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大了30%,现在要是掉链子,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半导体行业的日子更不好过,东京电子的技术总监透露,制造一颗7纳米芯片要用5种不同的稀土元素,其中重稀土的纯度要求特别高,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地方能供应,要是限制出口,他们手里的订单根本没法交付,客户早就催得不行了。 大伙不妨想想,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要是被一种关键材料卡了脖子,那种感觉能好受吗?就像做饭的时候突然发现没了盐,再好的食材也做不出味道,日本企业现在就是这种处境,表面上看着产业发达,实则根基不稳。 其实日本也不是没试过找替代方案,2010年那次稀土供应紧张后,他们就开始研究用其他材料代替稀土,结果折腾了十几年,成本倒是涨了三倍多,性能还不如原来的,最后还是乖乖回头买稀土,这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估计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有在日本经商的华人朋友说,最近不少日本企业都在悄悄增加稀土库存,有的甚至不惜花高价从第三方手里调货,就怕真的被限制出口,可库存这东西总有用完的时候,要是长期供应不稳定,光靠囤货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经团联最近开了好几次紧急会议,商量要不要组团去跟政府沟通,希望能稳定外交关系保证稀土供应,可每次开会都没人敢主动牵头,怕被贴上“亲华”的标签,这种既想保生意又怕惹麻烦的心态,真是把纠结写在了脸上。 再往前看,2019年的时候,就因为稀土供应出现波动,日本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直接降了25%,不少车企被迫给海外客户赔钱,那段时间汽车行业的股价跌得一塌糊涂,现在大家一提起这事就心有余悸,生怕再经历一次。 有人可能会问,不能从其他国家买吗?说实话还真没那么容易,澳大利亚和美国虽然也产稀土,但要么是品位太低提炼成本高,要么是重稀土含量少,根本满足不了日本的高端需求,而且运输时间比从中国进口多了两倍,根本赶不上生产进度。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看日本政府接下来怎么表态,要是一直拖着不解决外交摩擦,真把稀土供应逼到绝境,受损的还是他们自己的企业和经济,毕竟市场不等人,你这边一停工,其他国家的企业就会趁机抢占市场份额。 日本企业的遭遇其实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产业发展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关键材料的供应安全必须提前布局,不然等到真出事了再着急,可就来不及了,这就跟家里存点应急物资一个道理,平时看着没用,关键时刻能救命。 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本来就是相互的,你需要我的材料维持产业运转,我需要你的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要是因为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影响了合作,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希望日本能早点想明白这个道理,别让企业为外交上的失误买单。 信息来源: 北京晚报——2025年11月22日央视:日本担心稀土断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