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赣法云・走基层(第4期)]媒体聚焦:鄱阳湖龙口多部门联勤守护、鄱阳综治中心、九江市浔阳区法院

10月20日至24日,“赣法云·走基层”(第四期)采风团深入上饶、九江两地基层一线,开展沉浸式采访调研,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平安江西、法治江西建设的积极探索与显著成效。

近日,民主与法制网先后推出《鄱阳湖龙口多部门联勤守护“母亲湖”:引来候鸟嬉戏江豚回归》《鄱阳综治中心:锚定“五个目标”打造一体化实战平台》《九江市浔阳区法院:答好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古城卷”》活动报道。

鄱阳湖龙口多部门联勤守护“母亲湖”:

引来候鸟嬉戏江豚回归

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鄱湖之水哺育着赣鄱儿女,被尊为江西的“母亲湖”;鄱湖之水滋养无数生灵南来北往,被誉为“江豚故乡”、“候鸟天堂”。

莲湖乡龙口村,毗邻鄱阳湖,距县城约30公里,禁渔退捕前,龙口村是当地有名的“渔村”,家家户户以捕鱼为生。如今,这里成了越冬候鸟的重要聚集地和江豚核心保护区,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捕鱼人”成了“护鱼人”。

进入11月,鄱阳湖湿地迎来了越冬候鸟迁徙高峰。在莲湖乡水域湿地,数以万计的候鸟相互追逐嬉戏,在湖光、绿草的映衬下,宛如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江豚对水质敏感,常被用作环境健康指示生物。”鄱阳湖龙口联合巡逻执法点执法人员自豪地说,都说‌“水质好不好,江豚最有发言权”,如今监测数据显示“江豚活动轨迹覆盖水域提升25%”,这是联合巡逻执法工作人员守护鄱阳湖生态之美的成果之一。

据了解,为贯彻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确保湖区长治久安,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在莲湖乡龙口村设立了鄱阳湖龙口联合巡逻执法点。该执法点作为鄱阳县湖区治理的“中心”,采用“一个中心、三个中队”的工作机制,24小时驻湖开展巡逻执法。同时,该执法点综合运用视频、雷达、光电、无人机,结合AI、大数据,建成湖区智慧管控平台,提升新质战斗力,实现对湖区范围的全覆盖管控。

多部门联勤联动是执法点最显著的特点。该执法点由鄱阳县委政法委主导、公安牵头,联合了农业、水利、交通运输、林业、环保等多个部门及滨湖乡镇单位组成联合执法组,长年驻扎,时时守护。同时,该县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防控体系,通过吸纳退捕渔民加入护渔队伍,实现了从“捕鱼人”到“护鱼人”的成功转型,进一步织密群防群治网络。

自2020年成立以来,该执法点牵头出动人力2.1万人次,劝离阻止违钓及其他违规行为人员3.8万人次,群众主动举报违法线索量增长30%,破获非法捕捞案101起,湖区涉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56%,湖区生态保护成效明显。

鄱阳综治中心:

锚定“五个目标”打造一体化实战平台

10月20日上午,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宗华与来访群众相向而坐,耐心倾听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了解每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细致做好记录,认真答复来访群众提出的问题。

这温馨一幕发生在鄱阳县综治中心的接访室。该中心建筑面积1280余平方米,设有一厅六区,即群众接待大厅、信访接待区、矛盾纠纷调处区、心理服务功能区、法律咨询区和仲裁(法庭功能区)。信访局等7家单位为常驻单位,城管局等15家单位为轮驻单位。

鄱阳县综治中心按照“综合受理、调解先行、法律服务、诉讼断后、信访兜底、闭环管理”工作思路,采取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多元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高效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

为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一个集“信息汇聚、分析研判、协调联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功能于一体的实战化平台,该中心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汇聚整合各类社会治理数据资源,积极将综治中心打造成信息集散的“数据库”;加强对各类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和研判,将综治中心打造成研判风险的“预警机”;协调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平安建设的“助推器”;坚持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整合三大调解等解纷资源,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化解矛盾的“终点站”;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力所能及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将综治中心打造成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自今年9月30日试运行以来,鄱阳县综治中心累计接待群众1200余人次,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4件。目前,该综治中心运行顺畅,整体呈现出受理事件量快速下降、矛盾纠纷化解率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

九江市浔阳区法院:

答好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古城卷”

九江,是一座有2200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推动环资审判从“山江湖河”向“山江湖河城”深化升级,于2023年6月明确浔阳区人民法院东郊法庭为全市涉历史文化保护案件集中管辖法庭。

作为江西省首家从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延伸到文化资源保护领域的环境资源法庭,浔阳区法院东郊法庭(历史文化保护法庭)积极创新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机制,努力打造专业化审判、特色化普法、常态化保护、系统化修复的司法保护模式,全力守护古城文脉。

聚合审判力量,全过程保障司法专业化

2024年1月,东郊法庭采取七人制合议庭方式,公开开庭审理首个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件——雷某等五人盗掘古墓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并邀请了部分人大代表旁听,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据介绍,浔阳区法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抽调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专人审理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件,形成一套跨域立案、集中审理、三审合一的完整审判体系。同时,该院通过邀请人民陪审员参与环资案件审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矛盾化解、调研座谈、旁听庭审、见证执行等,使司法工作汇聚更多民意、凝聚更大力量,实现了专业化与大众化相结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近年来,浔阳区法院依法审结了江西省首例舒某等6人跨省倾倒垃圾案、九江市首例九江某企业向长江排放污染物的团伙案,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聚焦精准宣传,全方位推进普法特色化

今年5月,浔阳区法院在办理一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件中,结合民法典相关内容在官方媒体客户端、抖音号、视频号、法院抖音号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在直播庭审的同时,法院干警对历史文化法治保护展馆进行宣传讲解,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人心。

“司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定分止争,更在于弘扬法治。”浔阳区法院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该院不断创新宣传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法律规定及案例进行全面解读,普法效果显著。

为进一步打造弘扬九江历史文化的特色基地、面向群众的法治文化基地、面向学生的法治教育基地,浔阳区法院在东郊法庭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法制展馆,该展馆分为初心使命、精神传承、沧海遗珠、天下眉目、云横九派五个部分,深层次、多方位地展示全市历史文化遗产和相关法律保护工作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东郊法庭在大厅、围墙等位置设置了水墨立体国画、仿铜质浮雕画,最大限度地展现浔城历史风貌。目前,东郊法庭已接待300余人次参观交流,九江石化、九江学院、浔阳区关工委等单位在法庭挂牌职工法治教育基地。

聚力联调联动,全覆盖促进保护常态化

为促进古城文化保护,浔阳区法院积极构建各部门信息共享、工作联防联动、纠纷多元化解决的长效机制。

2023年10月,浔阳区法院分别与区人民检察院、市文保中心建立了《关于建立涉九江历史文化遗产刑事案件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文物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机制的意见》。2023年11月,九江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座谈会在该院召开,邀请了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检察院、公安、司法局、区住建局、文新旅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着力构建全覆盖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合力。2024年5月,该院召开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推进会,邀请九江市住建局及高校的业内专家到场指导,还向两位专家颁发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顾问”聘书,指导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深做广。2024年6月,该院在东郊法庭召开九江中心城区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座谈会,邀请市园林部门、区检察院以及区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参会,并拟定《九江市中心城区古树、名木保护合作协议》。针对发现的问题,联合区检察院对位于辖区的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发布首份《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并督促相关部门对辖区56棵古树情况进行“一树一策”的分析和保护,积极守护城市的“绿色记忆”。2024年6月,该院与江西思华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区文化和旅游局签订《忠烈亭、蔡公时纪念碑文物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合作协议》,将现有环境修复基金165000元用于浔阳区甘棠公园内两处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的维修和环境整治,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有机统一,该项工作,于2024年底正式竣工并验收成功。

聚能长效推进,全衔接促进修复系统化

近年来,浔阳区法院与区农业农村局签署了《委托修复合作协议》,采取以异地修复和替代性为主,延伸至长江“江、岸、堤、坝”的维护、治理和绿化的环境修复方式,统一由其将修复资金用在对长江环境进行整治和修复上;与江西思华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签订了《公益信托合同》,由公益诉讼主体、生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作为公益信托合同的监察人,从而达成系统修复这一最终目的;与江西思华生态环境保护基金会、区文化和旅游局签订《忠烈亭、蔡公时纪念碑文物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合作协议》,将现有环境修复基金165000元用于浔阳区甘棠公园内两处省级、市级文保单位的维修和环境整治,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有机统一。

同时,为强化科技赋能,浔阳区法院与九江学院计算机与大数据科学学院签订《环资司法保护大数据研究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在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