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总理莫迪11月23日发文说:“我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了富有成效的会晤。我们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在创新、国防和人才流动等领域的双边合作。我也希望进一步巩固我们的贸易关系。日印关系是构建更美好全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话听着满是冠冕堂皇的合作愿景,可扒开表层看,全是俩人为了各自野心凑堆的算计,所谓“富有成效”不过是互相利用的筹码,“美好全球环境”更是遮羞布,藏的全是制衡地区、扩张自身影响力的小心思。高市早苗这会儿急着拉印度贴脸,根本不是真看重双边情谊,是自己上台后把外交路走窄了——涉台言论遭多国警惕,排海行为引全球不满,西方盟友虽表面应和,实则没给多少实打实支持,连G20峰会都被多国政要“冷处理”,急需找个有分量的国家撑场面,打破外交孤立的僵局。日本的国防、创新领域合作,看着是让利,实则是想绑着印度入局,推进美日印澳四方机制落地,借印度在南亚、印度洋的影响力,围堵牵制地区大国,同时也能借印度的市场,分摊日本军工研发成本,弥补自身资源匮乏的短板。 莫迪那边也没安好心,接下日本的“合作橄榄枝”,算盘打得比谁都精。印度近年一门心思想当“亚太大国”,可军工实力跟不上野心,自研战机、导弹频频卡壳,日本有成熟的军工技术,比如之前双方联合研发的先进战机项目,虽进度拖沓,但莫迪一直没放弃,就是想借着合作偷师技术,摆脱对俄美军工的依赖,补齐国防短板。创新领域更是戳中印度痛点,日本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有技术积累,印度想吸引日本企业投资建厂,既带动本土就业,又能提升科技产业竞争力,还能借着人才流动,引进日本技术人才,填补自身高端人才缺口。贸易上更直白,印度的农产品、制药产品一直想打开日本市场,之前谈自贸协定卡在农产品准入门槛,莫迪提“巩固贸易关系”,说白了就是想逼着日本松口,给印度出口开绿灯,而日本则想抢占印度的基建、科技市场,毕竟印度人口多、市场潜力大,是块难啃但肥美的骨头。 俩人为了达成目的,早就在暗中铺垫,这次会晤不过是把台面下的交易摆上台面。2022年日印就签了《互惠准入协定》,允许双方军事力量互访、联合军演,这次提国防合作,大概率是要推进协定落地,扩大联合军演规模,甚至探讨武器装备联合研发、技术共享,比如日本可能向印度出口空空导弹、雷达系统,印度则开放军事基地供日本舰船停靠补给,本质是军事绑定,为四方机制的军事联动打基础。创新领域,双方已敲定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建联合实验室,日本出技术、印度出场地和人力,看似双赢,实则日本是想借印度的低成本人力,降低技术研发和生产门槛,印度则想趁机吸收核心技术,可日本向来对核心技术把控极严,印度能不能真学到东西,还得打个问号。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次合作背后藏着美国的影子,美日印澳四方机制推行多年,核心就是制衡地区发展,美国一直撮合日印深化合作,这次莫迪和高市早苗的会晤,不过是顺着美国的节奏走,三方想借着“合作”织密地缘包围圈。可日印之间本就矛盾重重,贸易上的分歧没彻底解决,印度对日本的技术封锁心存不满,日本也忌惮印度的地区霸权野心,怕养虎为患,所谓的“亲密合作”,不过是暂时的利益捆绑,根本经不起考验。之前日印联合研发战机,就因技术分享、成本分摊谈不拢,进度拖了好几年,最后不了了之;贸易谈判更是多次陷入僵局,日本不愿放开农产品准入,印度也不肯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让步,这次莫迪提“巩固贸易关系”,能不能落地还是未知数。 莫迪嘴上说“构建更美好全球环境”,实则是想借着和日本合作,提升印度在全球的话语权,实现自己的“大国梦”;高市早苗则是想借印度打破外交孤立,推进日本的右翼外交和扩军计划,俩人为了各自的野心,无视地区和平稳定,搞地缘博弈绑定,只会加剧亚太地区的阵营对立,破坏全球发展的和谐氛围。所谓的“双边合作”,从来不是为了共同发展,是互相利用的权宜之计,一旦利益失衡,所谓的“友好关系”随时可能破裂。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日印这次的“甜蜜会晤”,不过是地缘博弈里的一场戏,藏的全是算计,根本撑不起所谓的“美好全球环境”。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