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要吸取从甲午战争到918再到77事变的经验教训。中国总是退,总是忍让;最让人头疼的是,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过分的善良和平。 但是日本1000年来,制定的灭亡中国的计划和实际准备却是非常充分。我们就是把日本人想的太好了,从来都是;所以1000年来一直吃亏。 谁能想到,这份过分的善良和平,在狼子野心面前,竟成了一再被拿捏的软肋,那些年的忍让妥协,没换来回馈,只换来了得寸进尺的侵略,换来了山河破碎、同胞受难的血泪史。甲午年间,日本借朝鲜争端挑衅,清朝本有北洋水师坐镇,舰船吨位、火炮数量一度领先,可朝廷满脑子“息事宁人”,既不敢主动出击,又在补给、指挥上处处掣肘,哪怕日军击沉清军运兵船、重创水师舰船,仍想着谈判退让。结果呢?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签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偿白银两亿两,这份屈辱的退让,不仅掏空了清朝国力,更让日本看清了中国的软弱,侵华野心彻底膨胀,此后数十年,从未停止过针对中国的布局。 可清朝没吸取教训,民国初年依旧重蹈覆辙,918事变那晚,日军仅以数百人偷袭沈阳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有近万人兵力,却接到“不抵抗”命令,眼睁睁看着日军占领营地、控制沈阳,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丧。日军在东北掠夺资源、修建要塞、训练伪军,把东北变成侵华的后方基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离开家园,在日军铁蹄下受压迫、遭屠戮,而这份忍让带来的恶果,还在不断蔓延。后来日军觊觎华北,提出“华北特殊化”要求,国民政府依旧妥协退让,甚至解散华北抗日团体,试图用让步换暂时安稳,可日军根本不满足,1937年7月7日,借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八年抗战,数千万同胞伤亡,无数村庄被焚毁,山河破碎的伤痛,刻进了每一代中国人的骨子里。 反观日本,对中国的觊觎从不是一时兴起,千年间的准备,细到让人脊背发凉。早在明朝,倭寇就常年袭扰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虽有戚继光等将领抗倭,但日本对中国富庶之地的贪婪从未断绝,不少武士、浪人暗中探查沿海地形、记录民情,为后续袭扰做准备。到了近代,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把侵略中国、吞并朝鲜当作核心目标,从军事到文化、从间谍渗透到资源储备,每一步都算得精准。军事上,日本针对性发展陆军、海军,陆军训练侧重山地作战、平原攻坚,贴合中国地形;海军则对标北洋水师,全力研发先进舰船,甚至举国捐款支持海军建设。文化上,日本在国内灌输“侵华有理”思想,把中国说成“落后蛮夷”,煽动民众的侵略热情;间谍层面,大批日本间谍潜入中国,绘制详细地图,小到村庄小路、河流走向,大到军事要塞、资源产地,无一遗漏,甲午战争、918事变前,日军能精准突破,不少情报都来自这些潜伏多年的间谍。 我们总把日本人想的太好,总觉得“以和为贵”能化解矛盾,总觉得善良退让能换得和平,却忘了日本的野心刻在其发展轨迹里,从古代倭寇袭扰到近代全面侵华,从千年间的暗中布局到近代的公然掠夺,他们从未因中国的忍让而收敛,反而把这份善良当成软弱可欺。这份“想太好”,本质是缺乏危机意识,是对潜在威胁的漠视,是把自身的和平理念,强加给了从未放弃侵略野心的对手,最终只能自己吞下恶果。 更值得警醒的是,中国从没有灭亡日本的计划,从来都是守着自家疆域、护着百姓安宁,哪怕抗战胜利后,面对战败的日本,也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放弃了巨额战争赔偿,善待日本战俘与平民,这份格局与善良,对比日本千年的侵华准备,更显珍贵,却也更该有底线。善良从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平也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靠足够的警惕、扎实的准备守住的。日本如今虽不敢再公然发动侵略,却仍在暗中搞动作,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在涉台问题上挑衅、加速军事扩张,这些行为,都是在延续其对中国的觊觎,我们若再像过去那样“想太好”、再无底线忍让,迟早会重蹈历史覆辙。 吸取历史教训,从不是要滋生仇恨,而是要认清现实、守住底线。我们可以保持善良和平,愿意与各国友好相处,但对日本,必须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正视其千年野心与现实挑衅,做好自身准备,筑牢国防防线,明确主权红线,一旦日本触碰底线,便要坚决反击,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才能护好山河安宁、百姓安康。过去因忍让吃的亏够多了,往后,绝不能再让善良成为软肋。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