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元代有个画家,叫黄公望,他79岁高龄时,一天独自在江边作画,突然被觊觎他的仇家从

元代有个画家,叫黄公望,他79岁高龄时,一天独自在江边作画,突然被觊觎他的仇家从背后推了一把,瞬间跌入滚滚江水中。真是一幅《富春山居图》,半部文人风骨史。这幅分藏海峡两岸的国宝,出自一位八旬老人之手。他的人生前半段坎坷漂泊,五十岁才专心学画,七十九岁险些丧命江底,却在绝境中画出了中国水墨的巅峰。这位老人,就是黄公望。1269年,他出生在江苏常熟的陆家,原名陆坚。小时候没了爹娘,他被九十多岁的老人黄乐收养。老人喜得继子,笑着说“黄公望子久矣”,他便从此姓黄,字子久。黄公望是出了名的神童,十二岁就凭着才智获封“神童”称号。可生在元代,汉人儒生的路格外难走。元朝初年废除了科举,读书人想做官只能另寻门路。二十四岁时,他好不容易谋到一份秘书差事,没做多久却主动辞了。直到四十三岁,他才在江浙行省找到新工作,跟着上司张闾做文书。本以为是转机,没承想四年后就栽了大跟头。上司张闾贪赃枉法逼死了人,作为下属的黄公望受牵连入狱。那年元朝刚好恢复科举,好友考中进士,他却在牢里错失良机。出狱时,黄公望已经五十岁,头发都白了。仕途彻底无望,他只能在杭州、松江一带靠算卦糊口。人生看似走到头,他却在这时拿起了画笔。其实他三十一岁就碰过画画,但只有到了这把年纪,才真正把心沉了进去。他拜书画大家赵孟頫为师,一把年纪还谦卑地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学画没有捷径,他就把山水当老师。每天钻进深山,坐在石头上看云雾绕着山尖转,看溪水从石缝里钻出来。随身带着纸笔,见着合心意的景致就立刻画下来。他特别喜欢五代画家董源的“披麻皴”技法,那些细密的笔触,刚好能画出山石的温润质感。临摹前人的画,再对着真山真水琢磨,慢慢的,他的画里有了自己的味道——不追求奇绝,只讲山水与心境的融合。六十一岁那年,黄公望入了全真教,号“大痴道人”。道教的清静,让他更懂山水里的“道”。他云游四方,把所见所感都融进画里。七十岁后,他的画技越来越精,名声也悄悄传开了。七十四岁时,他来到浙江富春江,一下就被这里的山水勾住了魂。从此江边多了个白发老人,披着竹笠挎着画具,晨雾里出发,暮色中归来。七十九岁那年秋天,意外突然降临。他在江边写生时,被人从背后猛地推入江中。湍急的江水卷着他往下冲,幸亏附近有人路过,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他发了好几天高烧,浑身是伤,被村民安置在山腰茅屋里休养。身体刚好些,他就又背着画具出现在江边。这场生死劫,反倒让他打定主意,要把富春江的美全画下来。他在富春江边的庙山坞住下,这里三面环山,门前江水蜿蜒。每天清晨他就出门,走十几里山路找写生角度。下雨天没法出门,就在屋檐下推敲前一天的草稿。村民起初觉得这老人太执着,后来慢慢懂了他的心意。有一次,他交给樵夫一幅画,让拿去集市卖,说至少要十两银子。樵夫半信半疑去了,没想到真被人高价买走。从那以后,他每隔几个月就让村民帮着卖画,换来的银子全分给村里的穷人。他的画笔,既画山水,也暖人心。八十岁那年,黄公望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决定画一幅真正的巨作。他把富春江的日升月落、晴雨烟霞都记在心里。这幅画一画就是七年。六米多长的画卷上,没有惊天动地的景致,只有山水缓缓流动的节奏,像人在画中闲游。画里藏着八个小人,有的钓鱼有的赶路,不显眼却透着生活气。就像他自己,融入天地间,不张扬,不刻意。1354年,八十六岁的黄公望离世。他没料到,这幅《富春山居图》会成为传世国宝。这幅画的命运比他的人生还曲折。明代收藏家吴洪裕临终前,竟要把画烧了陪葬。幸亏他侄子眼疾手快抢了出来,可画卷已经被烧断,分成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藏在浙江和台湾。有人说,看《富春山居图》,看的是山水,品的是人生。五十岁起步不算晚,历经坎坷仍执着,这才是最动人的力量。

评论列表

海不扬波
海不扬波 2
2025-11-25 15:54
吴洪裕这是杀人未遂,却将其名声杀之。可能这就是无毒不丈夫?[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