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段视频火了,新加坡代表在欧美节目里表示,我们不喜欢中国,结果主持人笑着回怼,表示白人喜欢你们,跪着就行。这话听着刺耳,但确实戳中了不少暗箱操作。 网上那段新加坡代表在欧美节目上的发言视频能火,根本不是因为主持人回怼的话多有梗,而是这事儿刚好戳中了大伙儿心里憋了好久的疑问——那些贴着“华人后裔”标签的国家,怎么偏偏对中国的态度比外人还别扭,甚至透着股“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味道。 这背后藏着的可不是一句“不喜欢”那么简单,全是利益算计和立场摇摆的猫腻,随便扒拉点数据和事儿就能看明白。 先说说“端起碗吃饭”的部分,新加坡靠中国市场赚的钱可真不少。2023年中国大陆就有136万人次去新加坡旅游,花了近23.3亿新元,直接成了新加坡最大的旅游收入来源地。 到了2024年更夸张,前11个月中国游客就飙到289万,同比涨了134.1%,春节假期的预订订单更是翻了快10倍,上海、北京这些城市的游客把新加坡的热门景点挤得满满当当。 要知道新加坡旅游局预测2024年全年旅游收益也就260到275亿新元,中国游客贡献的份额用脚指头想都能算出来有多重要。 除了旅游,《联合早报》自己都承认,中国读者是他们的重要受众,不少人还夸他们报道平衡,这背后不就是中国市场给的底气?可赚着这份钱,转头就在欧美节目上说“不喜欢中国”,这不就是把饭碗端稳了还嫌碗不够亮吗? 再看那“放下碗骂娘”的操作,更透着股刻意讨好欧美的劲儿。新加坡总说自己不选边站,可行动上却把军事家当摆到了欧美盟友的地盘上。 他们在澳大利亚扩建的肖尔沃特湾军事训练区刚完工,立马就和澳洲军队搞起了“三叉戟”联合演习,这训练区加上旁边在建的格林维尔训练区,总面积能顶10个新加坡本土,花的13.7亿美元真金白银,全砸在了和欧美盟友的军事绑定上。 按照协议,未来25年里,新加坡每年能派1.4万人去那儿训练,连F-15战斗机、预警机都要定期往澳洲达尔文部署,说白了就是把军事根基扎在了欧美阵营里。 驻美大使还特意给《华盛顿邮报》写信,强调新加坡不会效仿中国,要知道他们民调显示86%的人觉得该以自身利益为主,只有4%倾向中国,嘴上说中立,身体却诚实地往欧美那边靠,可不就被主持人戳穿了“靠讨好白人找存在感”的底。 这种别扭劲儿还不止新加坡有,不少华人后裔多的国家都有这毛病。就说马来西亚,华人占比不低,民间对中国文化亲近得很,拉曼理工大学里全是唱中国流行歌、玩抖空竹的学生,司机师傅砸钱也要送孩子去华文学校学中文,超市里海尔、美的家电比日韩货卖得还好。 可当地一些势力却总在搞微妙的平衡,一边欢迎中国合作项目,一边又在某些议题上跟着欧美节奏走。新加坡更有意思,原籍的脱口秀演员拿马航MH370失联当笑话,嘲讽马来西亚是“没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家”,虽说不是官方表态,但那种骨子里的优越感和对周边华人国家的轻慢,多少也反映了一些心态——仿佛离欧美越近,就越能摆脱“华人后裔”的标签。 其实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这些国家把“华人后裔”标签当成了红利,又怕被这标签绑住和欧美的关系。他们既想靠中国市场赚钱,又想靠讨好欧美获得安全背书和国际地位,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却忘了两头讨好往往会两头不讨好。 中国游客用消费投票,给了他们真金白银的支持;欧美却只把他们当成制衡的棋子,主持人那句“跪着就行”虽然刺耳,却戳破了这种投机的本质。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自己也清楚,美国媒体想让他们效仿《华盛顿邮报》的腔调,可他们又舍不得中国读者的认可,这种拧巴劲儿反映到态度上,就成了对着中国装冷淡、对着欧美摆姿态的别扭样子。 那些贴着“华人后裔”标签的国家总以为能把利益和立场摘得干干净净,却不知道观众眼睛亮得很。中国游客愿意去新加坡花钱,是带着文化亲近感的;大家对“华人后裔国家”抱有期待,是觉得血脉里的联系能多份理解。 可偏偏有人把这份亲近当成了理所当然,把欧美认可当成了最高标准,赚着中国的钱,站着欧美的队,最后被一句回怼戳穿真面目,这视频能火根本不意外——它不过是把大家早就看透的猫腻,明晃晃地摆到了台面上而已。 就像有人一边吃着家里的饭,一边在外头说家里的坏话,被人点破了还想装无辜,可不就让人觉得别扭又好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