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中国强烈反对。 这份声明来自七个国家,会议开了两天,从讨论全球热点问题到敲定合作立场,最后拿出的文件里,不少内容都把矛头对准了中国,更值得留意的是,除了这七个国家的代表,还有欧盟以及多个新兴经济体的外长也受邀参与了讨论,却唯独在涉华议题上形成了如此一致的强硬表态。 外交分析人士指出,声明背后反映出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战略调整,柏林国际安全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克劳斯·鲍曼分析道:“G7国家正试图构建对华共同战略,尽管各国与中国经济联系密切,但在安全和人权领域,他们正努力弥合分歧。” 中国外交部随即回应,对七国集团的指责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批评该声明“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并特别强调反对任何形式的“集团政治”和“小圈子”外交。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印度、南非、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代表参与部分讨论,这一安排被广泛解读为西方试图扩大对华压力圈子的尝试。 然而,在最终的涉华条款上,这些新兴经济体并未完全附和G7立场,显示出全球南方国家在对华政策上与西方国家保持距离的独立姿态。 从具体内容看,声明对中国的关切集中在几个经典议题:东海和南海海洋权益争议、台湾问题、新疆人权状况,以及中国经济政策对全球贸易的影响,这些议题几乎囊括了近年来中西分歧的所有焦点。 国际关系专家莎拉·戈登提出冷静观察:“G7的声明虽显示西方国家寻求对华共同立场,但这种一致性相当脆弱。 欧洲国家与美国在对华贸易和技术限制上的分歧依然存在,事实上,就在近期,匈牙利等欧盟成员国还阻挠了欧盟一项对华声明的通过,”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就在G7声明发布前后,中国领导人接连与多位发展中国家领导人通话,强调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在公开演讲中表示,世界上不存在“高人一等的国家”,不应当“打着人权和民主的旗号干涉他国内政”。 这场外交博弈发生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希望通过协调立场向中国施加压力,而中国则试图打破这种“围堵”,构建更加多元的国际关系网络。 观察人士指出,当前局势反映了全球权力格局的重构进程,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协调立场维持影响力,而中国则坚定捍卫自身发展道路和国际地位。 在这场博弈中,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角色日趋重要,它们既不愿完全追随西方,也不会无条件支持中国,而是根据具体议题采取更加务实的立场。 G7联合声明与中国强烈反对的背后,是全球秩序转型期的深层矛盾,我们需要认识到,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经济不稳定等,需要全球协作,而非阵营对抗。 历史经验表明,遏制政策往往适得其反,而建设性接触才能产生共赢结果,西方国家需要适应一个不再完全由西方规则主导的世界,而中国也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沟通。 未来的全球治理或许将走向更加灵活的“议题联盟”模式,即各国在不同议题上形成不同的合作组合,这种模式虽然复杂,却更能反映当今世界的多元性。 真正可持续的国际秩序不是建立在压制异己的基础上,而是需要包容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需要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在竞争中保留合作空间,在分歧中寻找共同利益。 多极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而这需要主要大国展现出更大的政治智慧和战略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