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玉坤

拉二胡、吹唢呐的民间艺人,驮着孩子去听戏的老太太,村头对弈中的棋艺爱好者……一个个葫芦上精美地“烙”着中原农村怀旧的生活场景,勾起人们的独特回忆。11月25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周口大庆路桥南见到了83岁手工艺人李国喜,和他用妙手制作的“葫芦烙铁画”。
他在葫芦上烙画,追忆年少时农村场景

11月25日,初冬暖阳下,周口沙颍河岸边微风徐徐,风景优美,偶尔可见游人散步、嬉戏。上午10时,大庆路桥南的河堤上,83岁的手工艺人李国喜正眯着眼睛,坐在马扎上晒暖,面前,一个个葫芦被整齐摆放。走近观察,葫芦上“烙”有形态各异的画面,大多为人物形象,笔触细腻,栩栩如生。

“这一对葫芦名叫‘知足常乐’,是我的‘镇店之宝’。”见到有人停留,李国喜老人立刻上前热情地介绍,“上面这个是赶着去听戏的人,这个是拉二胡的,这个是坐街头下棋的……画的都是以前农村人的日常生活。”
李国喜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画的大多是年少时身边的生活场景,全部都是通过画面回忆进行创作,没有固定的制作模板,所以每一个都不尽相同,每一个都是“绝版”。而他手中最近刚制作完成的一对“知足常乐”葫芦,是想通过对以往生活中日常小事的描画,让大家放大感知幸福的能力,做到知足常乐。
“动笔之前,先在心里想好要画什么,每个细节都想清楚,然后用铅笔在精心挑选的葫芦上初描,对内容完全满意之后再用电烙铁一点一点刻画。”李国喜说,自己年纪大了,根据每个葫芦大小、制作内容的不同,每个作品基本上要4—5天,像这对“知足常乐”要复杂一点,每个需要一周以上,付出的心血比较多。

除现场摆放的手工艺葫芦之外,李国喜老人还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在扇面上的部分工笔画作品,分别根据中国古代诗歌《悯农》《游子吟》等诗中场景而创作,旨在传播节约、孝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老有所学,他63岁开始学习创作烙铁画

“我该回家吃饭了,孩子给我打电话了。”当日上午11时许,出摊近3个小时的李国喜老人准备收拾收拾回家,旁边,很多粉丝追围着挑选各自喜欢的烙画葫芦。
“我做这个烙铁画,纯属图个乐呵!”老人笑眯眯地说,自己老家是周口项城的,曾在乡下读小学时,学过一段美术绘画,但后来搁浅了很多年。2005年,跟随孩子来到周口市区生活那年,他都已经63岁了,本可以更清闲一些,但他觉得应该践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理念,总想找个乐趣打发老年生活。
“一开始,自己闲着没事时制作些手工‘蚰子笼’骑车到街上卖。后来与人闲聊时,萌发了制作葫芦烙铁画的想法。”李国喜老人说,他没啥大文化,全靠自己学,有不懂的就上书店、图书馆寻找绘画相关的书,经自己仔细观察、多年摸索,便有了今天的手艺。
“我父亲六十多岁了还从零开始学习烙铁画,给我们传递了良好的家风,所以作为子女我们都很支持他,所有葫芦都是我们给他买的,刚开始学习时也经常烙废,但是父亲不抛弃、不放弃,坚持练习、学习,现在在圈内也算小有名气了。”老人的儿子李辽说。
临回家前,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多年前制作的第一个手工艺葫芦名叫“喜鹊绕梅”,即一只喜鹊围绕着一枝腊梅在飞舞。这时,李国喜老人仿佛记忆犹新,还有些感慨:“一晃20年过去了,自己制作‘葫芦画’也越来越熟练、越来越精美,内心十分充实、快乐!”
行走在冬日的沙颍河岸边,精美的葫芦在微风吹动下来回摇晃,就像李国喜老人心中泛起的波浪,“老有所乐”的知足被写在他饱经风霜的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