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两岸统一,洪秀柱也太让人失望了!说白了,洪秀柱居然建议两岸先签一个“和平协议”再去推进统一的事,但从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了,时间难道还不够久吗?再慢慢地来,要难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呢? 洪秀柱的提议并非“为统一设限停滞”,2025年9月她在台北论坛的完整发言明确,和平协议核心为“以一个中国为前提,终止敌对状态,为统一扫清障碍”,与“台独”势力主张的“和平共存”存在本质区别。 2016年她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时,以“两岸同属一中,共同振兴中华”为竞选口号,是公开的统派代表。 历史上的统一进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秦始皇统一六国,先通过“远交近攻”化解联盟,花了10年才完成统一;清朝统一台湾,康熙先派姚启圣招抚,在郑经拒绝后才派施琅出兵,前后耗时22年。 就连香港回归,也是先通过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奠定法律基础,再用13年完成过渡,而非直接武力收回。 和平协议能解决的,正是统一进程中的“隐性障碍”。最典型的就是两岸军事对峙的遗留问题。 目前台湾海峡西岸部署的岸基反舰导弹,与台湾东部的“雄风”导弹形成对峙,而和平协议可约定“逐步减少军事部署”,就像当年中美建交前先签署《上海公报》管控军事风险一样,为后续统一创造安全环境。 更关键的是争取台湾民心。袁隆平院士与台商陈建中的合作颇具代表性。2013年陈建中父子的有机肥参与超级稻攻关,袁老亲笔题字“稻香飘两岸”,这份合作让台湾农民直观感受两岸融合红利。 2025年台湾农委会数据显示,大陆市场占台湾农产品出口的42%,较2010年增长18%。和平协议可通过法律形式固化此类民生利益,比单纯的统一倡议更具说服力。 有观点质疑“签协议会拖慢统一”,但数据显示事实相反,2008年“九二共识”落地后,两岸直航航线从无到有,2025年已达118条;台胞来大陆定居人数从每年不足3万增至15万。 2016年“台独”势力上台后,两岸贸易额增速从12%降至2024年的1.8%。事实证明,通过协议构建互信,才能为统一进程提速。 军事威慑是统一的“压舱石”,但和平协议是“导航仪”。2025年国防部公开数据显示,解放军在台海举行的联合军演次数较2020年增长3倍,歼-20战机实现台海常态化巡航,山东舰航母编队每年在台湾东部海域演练4次,武力统一的能力毋庸置疑。 但武力解决会造成经济损失,台湾台积电高雄工厂一旦受损,全球芯片供应链将瘫痪,这是两岸都不愿看到的。 从经济层面看,和平协议可推动两岸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2025年两岸贸易额达3200亿美元,大陆对台投资累计超1800亿元,台企在大陆设立的研发中心达230家。 但当前两岸缺乏统一的经贸纠纷解决机制,台企在大陆融资成本较大陆企业高2个百分点。和平协议可推动建立统一市场规则,消除此类实操障碍。 厦门街头“台味”早餐店老板林明远的表述,客观反映了部分台商心态:“我们不怕统一,怕的是动荡。”他2015年从高雄来厦创业,如今已开设8家连锁店,员工中台胞与大陆同胞各占半数。 这种跨海峡共生共荣的场景,正是和平协议需守护的根基——统一并非“征服”,而是让两岸同胞在稳定环境中共享发展红利。 质疑“拖延统一”的观点,忽略了统一的核心是“人心归向”。康熙收复台湾后,推行“移闽垦台”政策近20年,才真正稳固民心;香港回归后,通过“一国两制”保障民生,当前香港GDP中与大陆合作相关产业占比达65%。 和平协议提供的,正是“民心融合”的缓冲空间,让统一从政治目标转化为生活实景。 和平并非无底线妥协。歼-20台海常态化巡航、山东舰编队年度4次台海演练,构成和平协议推进的“压舱石”——唯有让“台独”势力认清武力统一的绝对实力,和平谈判才能具备坚实基础。洪秀柱的提议,本质是于“实力威慑”与“民心凝聚”之间搭建桥梁,既不冒进也不迟疑。 福建漳浦稻田里两岸农民共培育的稻穗、上海张江实验室中两岸工程师联合攻关的芯片、台北与北京间高密度通航的航班——统一已在这些日常场景中逐步推进。 和平协议并非统一的“绊脚石”,而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催化剂”。民族复兴浪潮中,两岸统一是历史必然,以和平方式筑牢根基,更是对两岸同胞根本利益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