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冠军也难 刘景扬商业价值的苦恼 刘景扬拿了全运会冠军,这事大家都知道,可是奇怪,没几个商业代言找他,拿到冠军了,这还不够吗,夏思凝没拿冠军,吴艳妮也没拿冠军,她们的代言却不少,这是为什么,大家都在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别光盯着冠军头衔琢磨,体育圈的商业代言从来不是“拿牌就赢”的简单游戏。刘景扬的困境,戳破了竞技成绩和商业价值之间最现实的一层窗户纸——品牌选代言人,看的不是奖牌的重量,是运动员能撬动的流量和话题的温度。先说说项目本身的差距,刘景扬主攻的是田径中长跑项目,这个项目本身就属于“闷声实力派”的范畴,比赛过程没有短跑的爆发力,没有跨栏的戏剧性,哪怕冲线夺冠,镜头给到的高光时刻也就几秒。而夏思凝的100米栏、吴艳妮的4×100米接力,都是田径赛场上的“流量担当”,起跑、跨越、冲刺,每一个动作都充满视觉冲击力,天然就容易上热搜。 更关键的是,运动员的“个人标签”比冠军头衔更值钱。吴艳妮的张扬自信,赛前的标志性动作、赛场上的霸气宣言,让她自带“争议性话题”体质,哪怕没拿冠军,每次比赛前后都能霸占热搜榜,品牌方就吃这一套——争议意味着讨论度,讨论度就是曝光量。夏思凝则凭着清新的颜值和邻家女孩的气质,圈了一大批非体育迷的粉丝,她的形象适配美妆、服饰、生活类品牌,受众面广得很。再看刘景扬,翻看他的社交账号,内容全是训练日常、比赛集锦,没有个性化的表达,没有出圈的梗,甚至连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个人照片都很少,这样的“低调冠军”,品牌方想做营销都找不到切入点。 这里面藏着品牌方的生意经,一点都不复杂。某运动品牌市场部的朋友私下说过,选代言人先看三个数据:社交媒体粉丝数、热搜词条数量、话题互动率。吴艳妮的抖音粉丝早就破千万,随便一条训练视频点赞都过百万;夏思凝的小红书笔记,每条都有大量美妆、穿搭博主跟风模仿。反观刘景扬,哪怕拿了全运会冠军,社交账号粉丝也就十几万,评论区大多是圈内人祝贺,根本破不了圈。品牌花几百万找代言人,最终是为了卖货,消费者不认识、不关注,代言费不就打了水漂? 有人说这是“重流量轻实绩”,可这话也不全对。刘景扬的困境,还透着冷门项目运动员的集体无奈。中长跑、竞走、投掷这些项目,训练艰苦且观赏性低,哪怕运动员拿了全国冠军、甚至世界冠军,也很难走进大众视野。当年王军霞之后,中长跑项目就再没出过全民皆知的明星,这不是运动员的错,是项目属性决定的传播门槛。而短跑、跨栏、体操、跳水这些项目,长期有奥运金牌加持,自带国民度,运动员哪怕没拿顶级冠军,只要有亮点就能被记住。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运动员的“商业运营意识”。吴艳妮有专业的团队帮她规划形象、对接资源,每次比赛的穿搭、发言都经过设计;夏思凝虽然年轻,但团队很懂互联网传播,会主动打造“田径女神”的标签。刘景扬大概率还是沿用着传统运动员的成长路径,一门心思扑在训练上,没人帮他做商业包装和流量运营。等拿了冠军才发现,赛场之外的“名利场”,比跑道上的竞争还要复杂。 不是刘景扬不够优秀,而是体育商业变现的规则早就变了。现在的品牌要的不是一个“沉默的冠军”,而是一个能和消费者产生情感连接、能持续制造话题的“鲜活IP”。全运会冠军的荣誉值得尊重,但这份尊重,很难直接转化成商业代言合同。冷门项目的运动员想打破这种困境,光靠拼成绩远远不够,还要学会打造自己的标签,学会和大众对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