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下昨天新闻通稿里的那句话: “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中美曾并肩抗击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当前更应该共同维护好二战胜利成果。” 一句话:从据理力争,到定义天理。 时代变了。 先说说历史逻辑: “台湾回归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述,是近年来在对台话语体系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将台湾问题锚定在不可动摇的“战后秩序”基石上,实现了从“内政问题”到“国际秩序核心”的升维。 过去,我们更多地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这当然完全正确,但在国际舆论场上,有时会被曲解或弱化为一个“可讨论”的议题。而且,是处于力量弱势时的一种自我保护话语——我的,不管你们事。但现在,由于力量强势了,通过这种新表述,将台湾问题直接提升到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崇高地位。我的事,就是天下事! 通过这种升维,将美国的“承诺”变为美国的“义务”。美国战后霸权体系的法理基础,正是建立在《联合国宪章》、《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二战成果文件之上的。我们现在再谈历史,承认并维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正是你美国自己参与建立并宣誓要维护的这个国际体系的根基之一。“你现在住的这栋房子,地基图纸上有一处明确写着‘台湾属于中国’,你把这个点拆了,地基就毁了,整栋房子(现行国际秩序)塌了,你第一个被埋。” 通过这种升维,剥夺美方的“模糊战略”。美国长期以来玩弄“战略模糊”,一方面声称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又不断对台军售,打“台湾牌”。这个新表述,等于是在拷问美国,体系是你的老祖宗,你认不认?你要是不认,那我们就都不认你的全球霸权合法性了。如果你认,那你所有破坏中国统一的言行,是在刨你自己合法性的根。 再说说理论逻辑: “中美曾并肩抗击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当前更应该共同维护好二战胜利成果”这句话,构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论框架——我们终于开始创设语境了。这个语境,居然设置了一个“二元对立”:维护秩序与破坏秩序的对立。 “我们”,嗯哼。嗯嗯。嗯哼。我们,中美,是共同体哦。有些人,在刻意淡化历史——中美曾是、一直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历史一谈、理论一理,瞬间将中美从“战略竞争对手”的关系中抽离了出来,升维了,在一个更宏大的“秩序守护者”的叙事里,我们是一伙的啊,我们是当年一起收拾坏蛋(法西斯、军国主义)的胜利者啊,我们俩,谁反谁啊? 你看,这是不是我们的矛盾论、实践论、世界观、方法论中最高明的——超越矛盾、而不是进入矛盾。这么一来,现在的“坏蛋”是谁咧?谁在破坏我们俩当年共同建立的胜利成果?这个表述巧妙地将任何试图颠覆“一个中国”原则的力量(包括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残余、台湾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以及背后纵容支持的美国某些势力)重新定义了,这帮坏蛋,不是、不仅仅是中国的敌人,也是你美国的敌人,也是现行国际秩序的敌人! 就问你,这个理论,厉害不厉害。特朗普听了激动不激动? 选择A(维护秩序):这是对我们双方都有利的选择,能继续享受现行秩序带来的红利。 选择B(颠覆秩序):天下大乱,“我们也陪”。但美国作为现有秩序的最大既得利益者,其在全球的霸权体系将首先崩塌。 最后说说实践逻辑: 在理清了历史和理论之后,实践操作手册就非常清晰了。我这几天正在写个规划,得先写指导原则,再写具体方法,再有任务分解,再有考核指标。 先是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上述所有宏大叙事,最终都服务于一个最现实的行动指南:解决台湾问题,是继承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的必然要求,是正义的、合法的,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这为未来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外交)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法理和道义背书。 既有有原则性,也要有灵活性。理解美国国内政治需要“表演”。“你需要表演,可以,你演你的,需要配合,我们也可以视情况配合。” 这意味着,一些非实质性的小动作,中方可以暂时容忍或进行外交博弈。但“别演过了头,拿我们说事搞事。” 随着历史演进,这句话将越来越显得这是中国在国际话语权斗争中的一次“教科书式”的操作。落实了两年前的大报告、两个月前的大规划中的提法。我们开始“构建”了,而不再是什么顺应,更不是融入。 完成了议题设置、占据了道义高地、划定了对手空间。我们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塑局”,从“据理力争”转向“定义天理”。话语权、定义权、叙事权,拿过来了。以后这天下,不是争什么的问题了,而是我们说什么,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