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目前形势急转之下,上海五万日本人该何去何从 五万人,不是游客,而是邻居,如今却面临一道难题:走,还是留?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尤其是古北、虹桥一带,有那么一群人,既不是打卡观光的游客,也早已不是临时出差的外派员。他们中大半定居超过十年,有的带着全家扎根,有的和本地人组建跨国家庭,日子过得和普通上海居民没两样,却在形势波动里,被推到了去留的十字路口。 古北的仙霞路藏着不少日式小店,开居酒屋的佐藤是这里的老面孔,来上海整整十五年。当年跟着日系车企派驻过来,后来娶了上海本地妻子,女儿从幼儿园读到初中,一口流利中文夹杂着上海话,周末常拉着爸妈去豫园吃小笼包、逛城隍庙,连家里的冰箱都塞满了榨菜和辣酱,早已习惯了这边的烟火气。居酒屋不大,靠周边邻里和老顾客撑着,熟客都知道他酒量一般,却爱听他讲中日两地的生活趣事,可最近佐藤夜里关店后,总坐在吧台前擦杯子,擦得发亮却迟迟不收拾,妻子劝他“实在不行就回去”,他却皱着眉摇头——居酒屋转让要亏不少,女儿刚适应初中课程,回日本还要重新适应语言和环境,更何况他在上海的朋友比本土还多,真要走,哪是拎包就能动身的。可留着又不安,前阵子有老顾客来吃饭,随口提了句“之后形势要是紧,你这店还开吗”,没恶意的话,却让他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连给老家父母打电话,都不敢多说自己的纠结。 除了开店的,更多是日系企业的职员,虹桥商务区里不少车企、电子厂的技术岗、管理岗,都有他们的身影。38岁的小林在一家日系电子企业做技术主管,来上海八年,工资比日本本土高三成,还在古北贷款买了小公寓,妻子带着儿子在读国际学校,原本计划再干五年攒够钱,就送儿子去海外读高中。可最近企业收缩在华业务,不少同事被调回日本,他却因为负责核心项目没接到通知,心里反倒更慌:走,意味着放弃高薪和稳定工作,日本本土同类岗位饱和,薪资还降一截,房贷没还完,儿子转学也麻烦;留,又怕后续业务继续收缩,自己迟早面临失业,甚至偶尔接儿子放学,会听到其他家长小声议论,虽没指名道姓,却让他格外别扭,儿子也回来委屈说“同学问我是不是要走了”,让他更难抉择。 还有些跨国家庭,纠结更甚。中国人小李嫁给日本丈夫高桥,两人在上海做跨境贸易,女儿刚上小学,一家四口过得和睦。可最近形势变化,高桥老家的父母总催他们回去,说“在外面不安全”,可小李舍不得国内的父母和多年打拼的事业,高桥也习惯了上海的生活节奏,不想放弃这边的人脉资源。两人夜里常躲在书房商量,翻来覆去没个结果,高桥甚至开始整理行李,把重要证件和物品打包,却迟迟没下单机票,小李看着收拾一半的箱子,心里又酸又涩:好好的家,怎么就突然要面临分离的风险。 他们不是来掠夺资源的外人,大多靠踏实工作过日子,有的陪孩子参加社区活动,有的在疫情时主动给邻居分享物资,有的和本地人互帮互助多年,早已成了上海街头的一抹普通身影。可形势急转之下,这份“普通”被打破,走,要割舍多年积累的生活、工作和情感,代价太大;留,要顶着未知的不确定性,还要面对旁人可能的异样眼光,甚至后续跨境通勤、亲属探望都会变难,连商务往来减少后,部分人的工作都没了往日稳定。 有人已经动了走的念头,开始咨询房产中介挂牌公寓,却在听到中介说“现在日系住户转让多,价格得降点”时犹豫;有人托朋友打听日本本土的工作机会,却发现同类岗位薪资远不如上海,又打了退堂鼓;还有人选择先观望,把重要物品寄回日本,却依旧每天正常上班、接送孩子,装作若无其事,心里却揣着块石头。他们的两难,从来不是“选A或选B”那么简单,而是多年扎根的羁绊,遇上形势波动后的无奈,毕竟谁也不想轻易放弃认真经营的生活,可也没人敢赌未知的风险。 更该看清的是,这五万日本人里,大多是普通民众,和我们一样为生计奔波、为家庭操劳,不是形势对立里的“对立面”。上海作为国际化城市,向来包容不同群体,他们能定居多年,本质是靠互相尊重、踏实生活赢得的空间,可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让这份包容里多了些谨慎,也让他们的归属感摇摇欲坠。走与留的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背后藏着的,是普通民众在国际形势里的渺小与无奈,是跨文化定居群体躲不开的现实考验。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