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阳采集团:AI重新定义集采服务|2025千峰访谈

[亿邦原创]一直以来,传统采购行业面临着数据孤岛林立、寻源匹配效率低下、供应链风险被动响应等诸多痛点,使其长期被视为一个支撑性成本部门,难以发挥战略价值。随着大模型与AI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局面正在被彻底改写。阳采集团正通过深度应用AI,为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供应链韧性。AI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阳采重新定义集采服务、构筑未来市场绝对主动权的核心驱动力。

受访企业:阳采集团有限公司

受访人及职务:王强阳采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所属行业:批发零售类电商企业

亿邦动力:大模型与AI技术的迭代发展,给贵公司所在的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王强:大模型与AI技术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阳采集团所在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它正在将传统采购从一个支持性部门,重塑为驱动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枢纽。

具体来说,我看到了三个显著的变化:

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的智能匹配革命:AI大模型通过语义理解,能精准解读甚至预测采购需求。例如,当采购员搜索“苹果快充头”,系统能瞬间理解其指向的是“iPhone20W适配器”而非生鲜,实现了从“猜谜”到“精准秒达”的体验飞跃。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警”的韧性供应链:AI技术让供应链具备了“免疫力”和“自愈力”。通过构建供应商全息画像,实时监控财务、舆情、ESG等20多个维度的数据,AI能前瞻性地预警断供和质量风险,保障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

从“标准遵循者”到“标准共建者”的行业角色升级:阳采集团利用其在AI数据治理中积累的经验,深度参与了国内首个《MRO采购物资分类与编码》团体标准的制定。这表明,掌握先进AI技术的企业正从被动遵循行业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并引领行业标准的建设。

亿邦动力:贵公司在哪些业务环节中使用AI及大模型?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王强:阳采的AI战略,已经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工具应用,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夯实地基”到“建起高楼”的完整智能体系。

首先,我们下硬功夫打好“智能地基”。过去,采购数据就像一堆方言混杂、表述不清的信息,我们投入核心力量,用最前沿的AI技术为所有数据建立了统一的“普通话”标准。这让我们数据的“健康度”达到了行业领先的95.8%以上,把人工纠错的工作量压到了最低。这块坚实的数字基石,让我们后面所有的智能决策都站得稳、靠得住。

其次,我们锻造了能理解业务的“供应链大脑”。我们专门为供应链场景训练了一个强大的AI模型,它就像一个精通所有产品参数和行业术语的“超级专家”。现在,它不仅能看懂各种不规范的物料描述,更能洞察到零部件之间千丝万缕的隐性关联。这让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了40%以上,相当于给每位员工配了一位AI专家助理。

最终,这一切在核心业务中爆发出巨大的实际价值。在寻源找货上,我们从过去“大海捞针”式的耗时耗力,变成了“秒级精准推荐”,匹配成功率翻了近两倍。在销售报价上,以前需要大量人工核价的工作,现在通过系统批量、智能、精准地完成,区域同事的报价效率提升了84%以上。在商品主数据治理上,我们实现了接近全自动的智能分类,准确率高达98.6%,极大地解放了人力。

这些点状的突破,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阳采智元AI中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组合拳。最终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经营效益上:整体采购成本降低了15%,库存周转效率提升了40%。

所以,AI对于我们而言,绝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它正在重新定义我们作为大型集货商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动。

亿邦动力:请介绍下与AI相关的团队搭建、资金投入。

王强:在AI投入上,我们坚持“试点验证、价值驱动”的原则,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团队建设方面,我们不搞封闭的技术团队,而是采用“嵌入式特种部队”模式。让数据科学家和供应链专家混编成组,深入业务一线。特别是在主数据治理项目中,团队构建了“规则引擎+大模型引擎”的双轮驱动架构,确保技术方案真正解决业务痛点。

资金投入上,我们走的是“小步快跑”的路径。2022到2023年是试点期,我们聚焦数据治理和智能寻源这两个高价值场景,投入资金百万级别,用6个月时间把SKU标准化效率提升了50%,先验证了技术ROI。

从2024年开始进入推广期,我们把科技预算的30%投向AI,累计投入超过千万级别,规模化扩展到9个核心场景。这个投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采购匹配时效缩短84.4%、人工干预率降到7.3%。这种“单点突破、价值验证、快速复制”的路径,让我们避开了很多企业盲目投入的坑。

目前我们还在持续投入的场景非常广泛,例如智能客服与数字人应用,让客户服务实现了7x24小时的即时响应与品牌播报;全流程的合规风控与智能审计,为大型政企客户的阳光采购保驾护航;以及基于预测分析的联储联备库存优化,正帮助我们和客户一起向更高的库存周转目标迈进。在AI场景应用方面,我们正从‘工具化’向‘智能体化’演进,将持续加大在AIAgent(智能体)技术架构上的投入,目标是让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自主协同,最终走向‘任务自治化’。

亿邦动力:AI与产业的结合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题?将如何克服?

王强:我们在AI与产业融合的过程,确实遇到了不少挑战,我大概将其总结为三个核心难题。

首先是数据复杂性这个拦路虎。工业领域数据孤岛严重,同一个商品在不同行业编码都不一样。我们通过构建企业级数据中台,结合智能清洗引擎,把数据可用性从40%提升到85%,总算为AI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

其次是行业Know-How,也就是行业经验差异的问题。我们的十大服务领域需求迥异,通用模型经常“水土不服”。后来我们采用“垂直行业小模型+通用大模型”的混合架构,为每个领域定制解决方案。

最难的可能还是组织变革的阻力。业务人员习惯了经验决策,对新工具总有疑虑。我们通过“AI之星”计划和场景化试点,让员工亲眼看到AI把采购匹配效率提升182%的效果,慢慢建立起AI驱动的文化。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的布局:技术上我们以“五层蓝图”为指南;生态上通过“信合伙伴”输出能力;组织上把AI定位为“新质生产力”核心。

我们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技术扎根在产业土壤里,AI才能从“盆景”变成“森林”。

亿邦动力:在深度价值链方面,贵司如何实现纵向工贸一体化价值,或者横向配置技术、金融、园区及物流等产业资源,又或者如何实现工业品品质品牌溢价,产供链绿色发展价值?

王强:在价值链构建上,我们以“三商一体”为核心,通过纵向整合和横向协同来重塑产业价值分配。

纵向方面,我们不只是平台商,更要成为品质标准的定义者。通过AI大模型分析十大行业的采购数据,我们定向开发了5万多个自有品牌SKU,像“迅想”办公品”九千谷”工业品这些品牌,已获得市场高度认可,在办公耗材、工业辅料等场景实现“品控-生产-配送”的闭环,品质管控成本降低了20%,溢价能力提升了15%。

横向资源整合上,我们构建了“产业路由器”模式。技术端,阳采科技为合作伙伴搭建数字化采购平台;金融端,基于真实贸易数据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物流端,10大仓储中心和200多个前置仓通过智能WMS实现全网调度,配送效率提升了50%。

在绿色和品牌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绿色商品标准,碳排放降低了30%,并通过AI质量溯源系统实现“一物一码”全流程追溯,让品质真正看得见。这个布局不仅响应了国家“供给侧改革”和“双碳”目标,更推动了产业链从成本竞争向价值共创升级。

亿邦动力:这些产业服务为上下游企业创造了哪些效益?为产业链创造了哪些价值?

王强:对上游伙伴,实现了采购成本降低15%,库存周转效率提升40%,订单响应速度提升50%。SaaS平台部署效率提升了40%,这让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够快速实现数字化。

对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我们提供“即插即用”的供应链能力,让他们能以接近大客户的优惠价格采购标准化商品。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回款慢”的难题。

在产业链价值方面,我们通过“三级供应池”和智能调度系统调配资源,让抗风险能力提升了30%。构建的供应商知识图谱网络,在区域枢纽落地协同模式,带动了产业集群发展。绿色转型方面,绿色商品碳减排30%,循环包装使用率超过50%。

我们始终认为,阳采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个“产业价值放大器”,通过数字化和AI,我们正在让传统供应链进化为智慧共生网络。

亿邦动力:在您看来,产业互联网第一个创新周期(2019-2024)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对新周期有什么期待?

王强:回顾第一个创新周期,我认为是“数字破局与生态初建”的阶段。政策层面,“数字中国”和国企数字化采购主导了市场教育;企业层面,行业从交易自动化迈向数据驱动。阳采正是通过“三商一体”战略,实现了从电商平台到供应链协同的跃迁。

但也要看到,这个周期的AI应用还比较多地停留在单点优化,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智能。对新周期,我期待三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在技术上,大小模型协同会推动工业智能体普及,系统从决策辅助走向自主执行;

第二在业务上,跨境供应链会快速崛起,我们阳采已经开始规划构建跨境网络,助力中国品牌出海;

第三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认为零碳供应链会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

我认为,产业互联网的终极竞争,将是生态韧性、数据智能与绿色可持续的三重较量。

亿邦动力:2025年产业互联网领域,您还关注哪些话题和方向?

王强:2025年,我主要关注两个方向。一个是AI的因果推理能力。大模型需要从关联分析升级为因果推断,特别是在能源、制造这些领域实现动态优化,比如要能预测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而不只是简单报警。另一个是供应链韧性创新。通过“三级供应池”、智能调度系统这些模式,来应对地缘政治和需求波动带来的挑战。阳采正在探索基于实时数据的供应链优化,通过智能预测来预判风险。

这些实践将推动产业互联网从效率工具向战略基础设施演进,这也将是我们未来的重点投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