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成立仅2年的品牌入驻丝芙兰 透露出哪些信号?

[亿邦原创]日前,丝芙兰官方宣布,眼部彩妆品牌三资堂CENSTO正式入驻。三资堂成立于2023年。亿邦动力统计显示,三资堂可能是近3年来入驻丝芙兰中国的品牌中成立最晚的。

在丝芙兰小红书官方账号发布该消息的评论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部分用户认为好用的产品与品牌背景无关,丝芙兰引入国产平价品牌“更方便我们逛了”,这类评论获得了官方点赞;也有评论提出质疑:“这摆在Dior和娇兰旁边吗?”

据此前报道,三资堂隶属于厦门跑红集团,跑红集团是“厦门帮”代表性企业之一。“厦门帮”指一批位于厦门、借助抖音等平台,通过流量运营打造爆款白牌美妆的企业集群。类似品牌还包括温博士、娇润泉等。

01三资堂:从单点突破到全面扩张

单点突破,是三资堂过去的核心打法。

品类层面,三资堂专注除眼影外的眼部彩妆,如眉部、眼线、睫毛产品。据悉,三资堂是“2024年中国眉笔销量第一”的品牌,二叉眉笔上市销售额破10亿。

渠道层面,三资堂集中抖音。解数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品牌在抖音销售额约为8.4亿元,约为天猫的7.5倍。截至目前,品牌抖音官方旗舰店粉丝数222.2万,天猫旗舰店则为49.1万。

同时,品牌专注店播。头豹报告显示,三资堂以自营直播为主,带货达人GMV贡献不足10%,以此降低成本、维持平价、保障利润。

目前三资堂呈拓展趋势。渠道上,三资堂向多渠道进发。2024年7月,三资堂官宣入驻美妆集合店“调色师THECOLORIST”。调色师成立于2019年,隶属于集合店“批量制造师”——广东快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即“KK集团”。集团旗下有KK馆、KKV、X11等集合店。

品类上,三资堂也从眼妆向其他彩妆拓展。2025年11月,品牌官宣首款唇部新品——有色唇部精华,称产品含华熙专利小分子玻尿酸,主打“提色+养唇”概念。

市场层面,三资堂已进入海外市场。跑红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显示,今年7月,三资堂进驻越南调色师门店,并于同月获越南眼妆品牌销售冠军。

三资堂的母公司跑红集团,成立于2023年6月,2024年营收超20亿元。跑红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推文显示,集团在线下拥有超3000个柜台。创始人潘永涛曾公开表示,业内曾评价他“你怎么砸这么凶的广告费”。

据品观网报道,三资堂目前的产品主要依托代工。集团在广州有工厂,同时与科丝美诗、诺斯贝尔、韩国科玛、中研等代工厂合作。

跑红集团从公司本身到组成人员,都极其年轻。创始人1996年出生。有公开资料显示,“公司90%以上伙伴均为95后或00后”。

在刘润专访潘永涛的视频中,潘永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第一款产品是冰激凌面膜,灵感来自小红书上低粉高赞的内容,依照其中“冰激凌”“水晶质地”“水杨酸”三个关键词,做出一款冰激凌面膜,销售收入超2000万。

但他认为,这样的爆款,基本都是卖两三个月后就不能再卖了,因为产品没有壁垒,用户会来尝鲜,不一定会来复购。

换言之,品牌需不断找到类似的用户痛点,并同步推出新产品。这要求品牌持续不断捕捉用户需求的能力、快速响应的供应链能力和同步更新的营销能力。

02丝芙兰更“现实”了吗?

综合2023年至2025年的情况来看,丝芙兰中国更偏向引入有一定历史底蕴、背靠大集团的、有背书的品牌。

亿邦动力统计显示,2023年1月至今,约有24个品牌官宣入驻丝芙兰中国。排除三资堂后,入驻品牌平均创立时间约为2002年。

2023年入驻的品牌中,背靠美妆/生活方式大集团的品牌,占比约57%,2024年占比约44%,2025年占比50%。

近年来,入驻丝芙兰中国的品牌类型逐步丰富,除化妆师/明星/网红创立的品牌,还包含护肤潮牌、先锋小众香氛、沙龙品牌等。

本土化是丝芙兰中国近年来引入品牌的趋势之一。2024年12月前,官宣新入驻的中国品牌较少。2025年,新入驻的中国品牌占比约5成,其中包括曾被珀莱雅投资的香水品牌闻献、巨子生物旗下的护肤品牌可复美、东方草本可持续美肤品牌东边野兽等。

部分品牌将丝芙兰渠道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如研度公式TheOrdinary、TATCHA、PATMcGRATH等。美国奢美护肤品牌TATCHA,于2025年4月30日关闭天猫海外旗舰店,抖音官方旗舰店已清空商品,丝芙兰成为为数不多的购买渠道。

也有大陆品牌通过丝芙兰向其他市场推广。2024年毛戈平与丝芙兰合作,首次将产品推向香港市场。据报道,此前玛丽黛佳通过丝芙兰进入8个新加坡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2025年上半年,丝芙兰中国营收不佳:营业收入总额34.44亿元,同比下降12.26%;净亏损1.2亿元,同比扩大28.54%。

其中上海分公司营业收入28.8亿元,同比下降10.89%,净亏损0.42亿元,同比收窄44.95%。北京分公司营业收入5.64亿元,同比下降18.64%,净亏损0.78亿元,同比扩大3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