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杨颖
在北京同仁堂这座跨越三个半世纪的历史丰碑中,时间的河流奔腾不息,冲刷着时代的浮华,却将一种精神淬炼得愈发璀璨——那便是浸染在每一味药材、凝结于每一粒药丸中的匠心。这份匠心,并非悬浮于口号与理念之中,而是深深扎根于生产一线最平凡的岗位,具象于一个个班组日复一日的坚守、一代代匠人薪火相传的执着。它们如同企业肌体中最活跃、最坚韧的细胞,共同支撑起“同仁堂”这块历久弥新的金字招牌。
今天,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三大生产基地中的优秀班组代表:他们是筑牢品质根基的“前处理分厂粉碎班组”、传承古法的“亦庄分厂安牛班组”和驱动现代创新的“大兴分厂丸剂一车间”。从原料处理的起始一公里,到手工制作的匠心独运,再到现代化生产的效率革新,这三个班组构成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制药链条上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铁三角”。他们以行动诠释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更用青春、智慧与热忱,共同谱写了一曲属于当代制药人的壮丽诗篇。
前处理分厂粉碎班组:精益求精,铸就品质“第一道防线”
中成药的生产,是一场始于“粉碎”的精细远征。在前处理分厂,有这样一支被誉为“尖刀利刃”的队伍——粉碎班组。消防兵出身的班长张顺利,将军事化管理风格融入班组建设。每日雷打不动的晨会是安全教育、工艺要点强调和任务部署的阵地。他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要对每一种药材的“脾性”——黏性、糖性、纤维性了如指掌,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了粉碎的流程与参数。“每一次生产,都是对古训的再温习、再实践。”张顺利说。
根据国家标准,药粉细度要达到100目筛通过率不低于95%。粉碎班组在此基础上主动加码,提升内控标准。这种自我加压,源于对“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自律准则的深刻敬畏。正如队长张顺利所言:“药材粉碎是‘幕后’工作,成品混入后续环节便‘神仙难辨’。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凭良心做事,让‘神仙难辨’的活儿变成患者绝对信赖的基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粉碎设备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大型粉碎机运行时产生的高温,可能造成珍珠等贵细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面对这一难题,张顺利带领班组成员开启了技术攻关之路。他们多方咨询设备厂家与专家,最终引进了不使用刀片、由数百根不锈钢棍组成的低温粉碎机。设备到位后,更艰巨的任务是寻找最佳温度区间。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无数次的反复试验,他们最终锁定最佳温度区间,不仅能最大程度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还将珍珠的出粉率稳定提升至高水平,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双赢。
他们曾荣获从集团级到国家级的多项荣誉,包括“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全国优秀青年突击队(专业型)”“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然而,在张顺利和班组成员心中,最高的荣誉始终是:“我们为产品质量负责,没有给同仁堂丢人,对得起信赖我们的消费者。”他们用行动牢牢守住同仁堂品质生命线的第一道关口。
亦庄分厂安牛班组:心手相传,守护百年“匠心火种”
如果说粉碎班组是现代化、标准化的代表,那么亦庄分厂的安牛班组,则洋溢着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息——这里的时间仿佛走得慢了些,空气中弥漫着草本的芬芳与手工的温度。安宫牛黄丸,这个源自清代《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三宝”之首、在同仁堂有文字记载传承已逾150年的传奇药丸,便诞生于此。
一颗标准的安宫牛黄丸,重量仅3克。但这小小的3克,却需经历研配、合坨、制丸、内包、蘸蜡、打戳等10余道核心工序,每一道都如同精密仪器中的齿轮,环环相扣,不容有失。班长郭凤华对此体会最深,她要求,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检查存储药料的冰柜;已分好的料,次日研料前必须二次核对;均混与合坨,更要称了又称、算了又算。“错一点儿都是人命关天的事!”这句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警示,更是刻入骨髓的责任感。
一段往事,让这份责任感有了更具体的重量。多年前,郭凤华在一次展会上演示手工搓丸,一名观众顺手拿起一颗展示用药丸就要服用。她急忙制止,对方却笃定地说:“没事,我相信你们同仁堂的药!”这件事深深地震撼了郭凤华:“百姓对我们的信任,竟到了如此地步,我们绝不能辜负!”从此,“药丸3克,责任千斤”的使命感,成为安牛班组共同的精神图腾。他们的操作永远“比规则更严一层”,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百年信任的无声承诺。
2018年,依托安牛班组,以郭凤华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正式挂牌。郭凤华创造性地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链式传承”模式:第一代带骨干,骨干带新人,新人再带更年轻的一代。她对徒弟的要求近乎严苛,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必须掌握,直至纯熟。“同仁堂的未来在他们手上,只有成为精通全流程的‘全才’,才能真正接过担子。”
“90后”徒弟张菁深感:“师傅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做人的道理。在这里,大家想的是如何把工作干好,如何让集体更好,而非个人得失。”在这里,匠心的火种未熄,信任的新芽已生,古法技艺在与工业时代的对话中,找到了传承的桥梁。
大兴分厂丸剂一车间:锐意创新,点燃现代“新质引擎”
在大兴分厂的丸剂一车间,我们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既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更有现代科技赋能下的大规模生产与技术创新。它是同仁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现代化制造的缩影,同仁堂的另一非遗产品“同仁牛黄清心丸”便产自这里。这个集体以其“较真儿”的劲头和强大的凝聚力,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
车间的“较真儿”基因,源于一次次艰难的攻关。像局方至宝丸首次生产时因无经验可借鉴,在制丸环节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因为由天然牛黄、麝香等九味贵细料组成,没有植物药材,合坨时可塑性较差。回家后,车间主任李海超辗转反侧,脑海中不断模拟着制丸过程。直到看见家里的面包机,她灵光一现:能否借鉴其微型搅拌原理来改善合坨效果?第二天,她立刻组织试验,利用类似原理进行合坨后再制丸。果然,丸药的滋润度与丸型得到显著提升,产量也随之提高。这个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成功解决技术难题的故事,极大地鼓舞了整个团队。自此,“努力钻研、敢于较劲”的精神在车间蔚然成风,李海超也因其超强的行动力和解决问题的魄力,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女超人”。
丸剂一车间的活力,来自一个个鲜活、闪光的个体。生产副主任陈萍,是一位扎根基层三十余载的“老大姐”,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耐心教导新职工,并将那份对工作“钻牛角尖儿”的严谨态度传递下去,带领和影响着各工序的班长与职工们。“没事儿,有我呢,保证完成任务。”这句在车间随处都能听到的话语,背后是沉甸甸的奉献与担当。
在这个集体中,“奉献”并非强制的要求,而是大家发自内心的选择。最让李海超动容的,是那次为成立局方至宝丸专班抽调人员时的场景。“我可以顶上!”“我单身,选我吧!”“我是党员我先上!”……原本以为需要反复动员的额外任务,大家却争先恐后地报名。那一刻,李海超眼眶湿润,她看到了无需言说的“热爱”、不计得失的“奉献”与“敬业”。在这里,大家是同事,更是可以互相托底的“战友”。这种平等、团结、纯粹的氛围,让车间成为一个充满真情与力量的“家”。
从前处理分厂粉碎班组对原料品质的极致追求,到亦庄分厂安牛班组对古法技艺的虔诚守护,再到大兴分厂丸剂一车间对现代生产的创新探索,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三大优秀班组,勾勒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坚守与创新并进的生动画卷。他们身处不同的生产岗位,却以同样的敬畏心、责任感和工匠精神,铸就了同仁堂牢不可破的质量长城。
微光聚星河,匠心铸永恒。正是一个个扎根于生产一线的班组——这群默默无闻却无比伟大的制药人,让同仁堂的百年古训在今天依然掷地有声,让“匠心”二字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可信任的实在品质。在这些优秀班组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同仁堂过去350余年的辉煌底蕴,更看到了它走向下一个百年、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希望所在。他们的故事,就是同仁堂故事最动人的篇章;他们的精神,就是同仁堂精神最真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