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某某”入职?三只松鼠的“花名”文化,到底是亲切还是越界? 近日,一则关于三只松鼠的帖子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发帖网友称,入职这家位于安徽芜湖的零食巨头后,员工需要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鼠某某”。一时间,关于企业文化与个人边界的讨论甚嚣尘上。 11月24日,三只松鼠官方给出了回应。他们坦然承认,公司内部确实存在这种以“鼠”字开头的命名文化。在他们看来,这能营造一种更“亲切、可爱”的内部氛围。公司强调,这并非强制性的硬性规定。 这并非三只松鼠第一次因其独特的文化走进公众视野。作为一家累计服务超过1.7亿消费者的上市公司(股票代码:300783),三只松鼠早已是国民级的零食品牌。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新消费时代休闲食品消费趋势研究》,它在2016至2020年间,连续五年稳坐中国坚果销量第一的宝座。2019年“双十一”,它更是以10.49亿元的销售额,刷新了中国食品行业的交易记录,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誉为新时代的“改革名片”。 这样一个体量庞大的企业,其内部文化自然备受关注。据了解,在三只松鼠的体系里,“鼠”字辈的花名早已不是秘密。除了新员工可能被称呼为“鼠某某”,内部还有诸如“发货鼠”、“客服鼠”等根据岗位设定的花名。甚至此前曾引发争议的“退货鼠”,公司也解释这并非对消费者的辱骂,而是内部岗位的一种称呼。 这种花名文化,在互联网公司中其实并不鲜见。从阿里巴巴的“风清扬”、“逍遥子”,到其他企业的各种花名,其初衷多是为了打破层级壁垒,创造更扁平、更轻松的沟通环境。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的杨敏律师对此也给出了法律层面的解读。他认为,目前不少企业为了强化企业文化,会鼓励员工使用有趣的花名。“企业要求员工使用带有‘鼠’字的小名或花名,本身并不违法。”杨敏律师补充道,“关键在于推行的方式。” 问题的关键,恰恰落在了“方式”二字上。三只松鼠在回应中用了“并非强制”这个词,但“并非强制”与“完全自愿”之间,可能存在一片模糊地带。对于新入职的员工而言,当一家有着强大品牌光环和行业地位的企业,呈现出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氛围时,个体选择的自由度究竟有多大?是欣然接受,融入集体,还是坚持自我,可能面临无形的隔阂?这考验着企业的管理智慧,也牵动着每一位职场人的神经。 这场争论,实际上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永恒命题的缩影:集体文化塑造与个体个性尊重之间的平衡。2022年,在成立十周年之际,三只松鼠开启了战略转型,宣布聚焦坚果供应链建设,走一二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这样宏大的战略转型背景下,企业文化的重塑与升级,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个健康的企业文化,应当像空气一样,让身处其中的员工感到舒适、自在,并能激发创造力与归属感。它应该是包容的,而非排他的;是引导的,而非强制的。三只松鼠的“鼠”文化,其初衷或许是好的,希望将品牌IP的可爱形象内化为企业精神的一部分。但当这种文化从内部“花名”延伸到对员工姓名的“建议”时,其边界就值得审慎探讨了。 对于广大求职者和职场人来说,这件事也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的契机。在选择一家公司时,除了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企业文化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契合,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让你感到“亲切”的昵称,可能让你如沐春风;一个让你感到“被冒犯”的规定,则可能成为日日消耗你工作热情的根源。 最终,三只松鼠的“鼠”文化风波,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职场中,企业与员工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如何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而非引发争议的导火索,这或许是所有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都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而对于我们每个人,理解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场生态,也是一种必备的生存智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