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的生命奇迹:两棵树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史的"活化石" 2024年11月2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刺破苍穹时,发射塔架旁约50米处的两棵树正经历着它们生命中第200次烈焰洗礼。这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被航天人亲切称为"树坚强"与"树小强"的特殊见证者。 这两棵树的传奇始于1958年。当年,第一棵树(后来的"树坚强")在东风航天城建设初期被种下。彼时的戈壁滩还是一片不毛之地,这棵胡杨科植物成为人工绿化试验的先驱。60多年过去,它已形成独特的"半枯半荣"形态——向火面枝干焦黑,背火面却郁郁葱葱,这种不对称生长记录着每次发射的印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树坚强"已累计见证200余颗卫星和18艘神舟飞船的发射。从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试验,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再到2024年的神舟二十二号,这棵树的年轮里刻着中国航天65年的发展轨迹。 2022年11月29日,"树坚强"迎来特殊时刻——它的种子随神舟十五号进入中国空间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的实验表明,这些经历极端环境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突变率,可能培育出抗逆性更强的植物品种。目前,部分太空种子已返回地球,在甘肃敦煌育种基地进行培育。 "树小强"的故事则更富戏剧性。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发射后,工作人员在"树坚强"根部意外发现一株自然萌发的小苗。这株后来被命名为"树小强"的幼苗,在2016年至2024年间经历了8次发射考验,2024年6月5日神舟十六号发射时,它已长至2.3米高。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站提供的数据显示,火箭发射时塔架周边瞬时温度可达1200℃,冲击波强度超过150分贝。在这种环境下,普通植物会在0.5秒内碳化,而这两棵树却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机制:树皮厚度达普通胡杨的3倍,且含有更高的硅质成分。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的张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树坚强"的叶片在发射后3小时内会启动应急修复机制,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提升47%。这种超常的生理响应,为极端环境植物学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 2024年10月,这两棵树被纳入"中国航天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航天局文物保护司的工作人员介绍,它们与"东方红一号"备份星、神舟五号返回舱等一同成为首批航天遗产。目前,正在研发的树干环境监测系统,将实时记录温度、振动等数据,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当地航天人有个传统:每次重大发射前,都会在树下系上红丝带。2024年11月25日神舟二十二号发射前,现场统计共有127条丝带,其中23条来自参与过早期东风系列导弹试验的老航天员。这种仪式感,让冰冷的科技工程多了一份人文温度。 在社交媒体上,这两棵树意外成为网红。微博话题树坚强见证200次发射阅读量达3.2亿,B站相关视频最高播放量578万。有网友留言:"它们比任何教科书都更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坚持。" 如今,这两棵树已成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特殊坐标。游客中心提供的参观手册上,专门标注了最佳观赏位置。工作人员介绍,每年约有15万人在这里与它们合影,其中不乏外国航天机构的代表团。 2025年,中国空间站将开展"太空树苗"实验,计划将"树坚强"的太空种子后代送入轨道进行培育。这个实验不仅关乎植物学,更承载着一种象征意义——就像这两棵戈壁树,中国航天事业也在一次次烈焰考验中,不断生长,愈发坚韧。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