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比利时青年英雄罗杰即将被执行死刑,国王亲自求情,都被德军无情拒绝,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名中国女子竟然挺身而出将他救下,他就是被比利时人民称为“国家英雄”,中国版“辛德勒”的钱秀玲! 钱秀玲能够成功救援,核心在于她的特殊身份背景,她的堂兄钱卓伦是国民党陆军中将,1930年代担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期间,与德军驻比利时军政总督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结下深厚交情。 这位德军上将1934年至1938年曾任中国军事顾问,为国民政府制定抗日防御计划,对中国怀有特殊情感。 1940年钱秀玲随丈夫定居比利时后,冯·法肯豪森曾主动登门探望,这份旧交成为救援的关键基础。 被救的罗杰并非普通青年,据比利时国家档案馆记载,22岁的罗杰·范登堡是“比利时独立阵线”核心成员,1943年3月带领12名抵抗者炸毁列日市德军铁路枢纽,导致一列运送坦克的德军列车脱轨,延误了东线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援军调度。 德军随即下达“杀一儆百”的处决令,比利时国王求情后,被德军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驳回,理由为“对抵抗运动必须采取最严厉镇压措施”。 钱秀玲的救援过程充满艰险,得知罗杰将在48小时内被处决,她从布鲁塞尔冒雪驱车80公里赶往德军司令部,沿途经过5处德军岗哨盘查。 面对卫兵的枪口,她保持镇定,直接出示钱卓伦的书信及两人合影——这是证明双方交情的关键凭证。卫兵不敢大意,立即向内通报。 两人见面后的对话,蕴含着救援成功的核心逻辑。冯·法肯豪森起初以“军事纪律不可违背”为由推脱,钱秀玲并未乞求,而是直言要害:“将军曾称中国为礼仪之邦,比利时人保卫家园的行为,与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本质一致。” 她随后分析时局:“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刚遭遇失利,若处决罗杰,比利时全境抵抗活动可能加剧,西线补给线将更不稳定。”这番话切中冯·法肯豪森的顾虑——1943年德军东线损失惨重,确实需要稳定西线后方。 更为关键的是,钱秀玲带来了关键证据:她收集了17份平民证词,证实罗杰曾多次帮助民众躲避德军抓捕,其抵抗行动未伤及无辜平民。 冯·法肯豪森本身对纳粹种族灭绝政策持反对态度,他在中国任职期间就曾公开谴责日军暴行,这份证词为其提供了从轻处置的合理依据。 最终,他以“罗杰年纪尚轻且未造成德军人员伤亡”为由,签署暂缓处决令,随后通过“战俘交换”名义将罗杰释放。 钱秀玲的救援行动并非仅止于此,据比利时《晚报》1945年调查记载,1942年至1944年间,她通过类似方式,先后救助110多名比利时抵抗者及犹太人。 1944年的一次救援尤为典型,她一次性救出28名即将被押往集中营的青年。当时德军已对其动机产生怀疑,派人监视其住所,她仍以给德军士兵缝补衣物为掩护,持续为抵抗运动传递信息。 钱秀玲常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但两人的救援模式存在本质差异。 辛德勒通过开办工厂、贿赂德军官员,以“工厂工人”名义保护犹太人;钱秀玲则依托“中国将领堂妹+德军指挥官旧识”的特殊身份,结合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以“情理+利益”双重逻辑说服德军。 从地缘政治视角看,1943年中国已是反法西斯同盟国核心成员,尽管德国与日本结盟,但冯·法肯豪森对中国的好感,为这种“跨阵营”救援提供了可能性。 1985年,比利时国王博杜安一世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这是比利时首次将该勋章授予外国公民。布鲁塞尔专门将一条街道命名为“钱秀玲街”,她当年居住的房屋被列为历史遗迹。 2009年中比建交40周年之际,比利时首相在公开讲话中特意提及她的事迹,称其为“中比友谊的先驱”。 从历史维度审视,钱秀玲的救援行动,体现了人性光辉对阵营对立的超越。冯·法肯豪森战后因“纵容抵抗运动”被纳粹逮捕,后被盟军解救,1948年他专程前往中国探望钱卓伦,谈及当年救援时坦言:“我救助的不仅是比利时人,更是坚守良知。” 钱秀玲晚年返回中国后,从未主动提及自身功绩,其事迹直至比利时记者上门采访,才逐渐为公众所知。 回望1943年寒冬的这场救援,更能清晰认识到这一事件的历史价值。钱秀玲没有武器与权力,凭借智慧和勇气在德军高压统治下为受难者开辟出生命通道。 她的故事印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仅依赖军队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良知坚守。中比两国至今延续的友好关系,正是对这位“中国英雄”的最好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