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俄罗斯媒体最近抛出个硬核判断:中国要是被卷进冲突,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唯一能

俄罗斯媒体最近抛出个硬核判断:中国要是被卷进冲突,面对一群国家的联合施压,唯一能镇住场子的办法,就是亮出绝对实力,让挑衅的一方疼到不敢再来。只有让对方付出惨痛代价,才能真正刹住纷争,换来真正的尊重和长久安稳。 东部战区刚完成台海联合巡航,俄罗斯媒体便提出相关观点:中国遭遇联合施压时,唯有展示绝对实力才能遏制冲突。 这并非主张武力解决,而是国际博弈的客观逻辑——2025年1.81万亿元国防预算背后,是“军事威慑+经济反制+体系韧性”的立体布局,历史早已证明,可靠的实力是和平的核心保障。 绝对实力并非单纯堆砌装备,而是构建“体系化威慑”。国防部2025年预算报告显示,1.81万亿元支出中,40%用于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及联合作战体系建设。 11月中旬“利剑-2025”演习便是典型例证,东风-41导弹旅与海军航母编队开展协同演练,通过卫星实时传输数据实现“全域火力联动”,这种体系协同能力正是威慑核心。 军事威慑的关键在于“让对手清晰评估风险代价”。2025年公开部署的055型驱逐舰已达8艘,每艘配备112个垂直发射单元,可兼容反舰、防空、对陆攻击等多型导弹,其中鹰击-21反舰导弹射程超1500公里,具备打击移动航母的能力。 去年南海对峙事件中,055型驱逐舰“拉萨舰”实施近距离驱离,以实际部署传递“坚决应对”的信号。 新质作战力量的威慑效应更具突破性,国防部通报显示,2025年无人机作战旅已扩编至6个,翼龙-4无人机续航超40小时,可携带8枚空地导弹执行精确打击任务。 西部边境演练中,无人机群与地面装甲部队协同行动,30分钟内完成对模拟装甲集群的摧毁,这种“非对称优势”使对手传统兵力部署模式面临失效风险。 军事威慑是核心手段,经济反制则构成精准约束。中国稀土集团2025年数据显示,我国掌控全球90%的稀土精加工产能,而稀土是制造芯片、导弹制导系统等关键装备的核心原料。 2024年对某西方国家实施的稀土管控措施,直接导致其军工企业导弹生产线停工3个月,经济损失超20亿美元,这种约束效应足以促使对方审慎决策。 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强化应对底气,疫情期间,我国口罩日产能从千万级提升至10亿级的案例已得到广泛认可,军工领域的产能储备更具优势。 据国防科工局披露,我国主战装备生产线具备“战时三班倒”作业能力,坦克、导弹等装备月产量可达和平时期的5倍,这种“战时转换能力”使联合封锁策略难以奏效。 金融反制能力同样具备可靠基础,202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处理量占全球跨境支付的18%,成为SWIFT系统的重要补充。 去年某国尝试冻结我国海外资产时,中方通过CIPS完成能源贸易结算,有效规避风险,使对方金融制裁手段失效。 1952年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倾泻190万发炮弹仍未能突破志愿军防线,此战之后,美军彻底放弃大规模地面进攻计划,为朝鲜停战谈判奠定基础。 当时志愿军装备水平虽远逊于美军,但凭借坑道防御体系、高效后勤补给及战术创新,展现出令对手敬畏的战斗力。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验更具参考价值,面对越南边境挑衅,我国军队实施快速反击,28天内推进至越南首都外围,摧毁其关键工业设施后主动撤军。 这种“速战速决、惩戒即止”的作战模式,既有效惩戒挑衅者,又避免战争扩大化,为西南边境换来了数十年的稳定局面,充分体现“代价约束”的威慑效果。 反观苏联冷战时期的教训,更能凸显中国实力运用的智慧。苏联为争夺霸权,盲目扩张军事力量,军费占比最高达GDP的15%,远超我国当前约1.7%的水平,最终拖垮经济。 而中国2025年国防预算增长7.2%,与GDP增速基本匹配,这种“适度增长、精准投入”的模式,让实力建设可持续。 2025年10月,美日澳加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我国未采取直接对抗方式,而是同期开展东风导弹试射,国防部同步发布试射视频并明确标注“射程覆盖演习区域”。 这种“非直接对抗但明确展示实力”的方式,既避免摩擦升级,又清晰传递威慑信号,事后美日联军主动缩小演习规模。 若中国持续强化体系化威慑能力,周边国家在对接外部势力时会更趋谨慎,菲律宾2025年推迟与美军新增基地谈判、马来西亚主动提议南海油气联合开发,均为明确信号。 同时,金砖国家内部军事合作将进一步深化,2026年中俄印联合反导演习已进入筹备阶段,形成对冲西方联合施压的合力。 俄罗斯媒体的观点揭示了国际博弈的核心逻辑:和平并非通过妥协换取,而是依靠实力保障。中国的绝对实力,并非主动挑起冲突的工具,而是遏制挑衅的防御屏障。 历史已证明,单纯隐忍可换取安稳的认知并不成立。唯有让对手清晰认知“挑衅代价远超收益”,才能实现长期和平稳定,这正是实力威慑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