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轻微碰撞私了后遭16万“天价索赔”!女子三年后被起诉,血泪提醒:交通事故受伤别私

轻微碰撞私了后遭16万“天价索赔”!女子三年后被起诉,血泪提醒:交通事故受伤别私了! “就轻轻碰了一下,三年后竟被索赔16万!”2025年4月,刘女士(化名)微信支付被冻结的消息,揭开了一场跨越三年的“交通事故索赔闹剧”。她的遭遇,给所有车主敲响了警钟:涉及人员受伤的交通事故,千万别轻易私了! 时间倒回2022年11月4日清晨7点42分,刘女士驾车时不慎轻微碰撞到路人张某(化名)。监控画面清晰显示,碰撞力度极小,张某仅踉跄了一下,并无明显外伤。可张某当即捂着脚哀嚎不止,刘女士见状立刻停下车辆,主动提出带她就医检查。 抵达医院后,张某的一系列操作让刘女士心生疑虑:明明碰撞的是左腿,却坚持要检查两条腿;拒绝医生建议的CT检查,理由是“有辐射”,执意要求做核磁共振。尽管觉得反常,刘女士还是依从了她的要求,垫付了1000元检查费。 检查结果很快出炉,医生明确告知“身体无大碍,回家休息即可”。本以为事情就此落幕,张某却开始索要“误工费”,刘女士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微信转账500元作为补偿。让她没想到的是,次日张某又以“右腿膝盖疼痛”为由,提出要做理疗并要求刘女士承担费用。察觉到不对劲的刘女士提议找交警调解,却被张某一口回绝。 原以为这场小摩擦早已翻篇,直到2025年4月,微信支付被冻结的通知给了刘女士当头一棒——她被张某起诉了,索赔金额高达16万元!张某提交的诉讼材料显示,这三年间她“持续治疗”,累计住院119天,甚至声称“腿伤导致生活不能自理”。 更让刘女士崩溃的是,这三年里张某从未就“伤情”与她有过任何沟通,如今突然起诉索赔。当刘女士提出进行第三方伤情鉴定,要求确认“伤情与当年碰撞是否存在关联”时,张某却百般推脱、拒不配合。“当年医生明明说没事,怎么三年后就成了生活不能自理?这分明是讹诈!”刘女士既愤怒又无奈。 事件曝光后,网友纷纷站队刘女士:“监控里碰撞那么轻,三年后才索赔,明显是有预谋的讹诈!”“支持反起诉,让她为恶意诉讼付出代价!”也有网友分享类似经历:“之前私了后被对方反悔索赔,吃了大亏,真心劝大家别图省事!” 刘女士的遭遇,戳破了交通事故“私了”的隐形风险。很多车主选择私了,是想着“省时省力”,却忘了没有交警定责、没有保险介入、没有书面协议的“私了”,本质上是放弃了法律保障。一旦对方事后反悔,凭借“受伤”为由起诉,车主往往因缺乏关键证据而陷入被动——当年的轻微碰撞如何证明?伤情与事故是否有关联如何反驳?这些都成了棘手的难题。 而对“碰瓷式索赔”者来说,私了后的起诉几乎是“低风险高回报”:胜诉能获巨额赔偿,败诉也无需承担太多损失,却能把车主折腾得身心俱疲。但法律从不是“谁闹谁有理”,而是“谁证据硬谁有理”。刘女士完全可以以“涉嫌诈骗”向警方报案,同时反诉对方“恶意诉讼”,要求赔偿因诉讼产生的误工、律师等相关损失。 在此郑重提醒所有车主:交通事故“三不原则”,一定要记牢! 1. 不轻易私了:只要涉及人员受伤,无论碰撞多轻微,第一时间报警、通知保险公司,由交警出具责任认定书,固定关键证据; 2. 不口头协议:若确需协商,务必签订书面协议,明确赔偿金额、支付方式及“一次性了结、后续无涉”等条款,避免对方反悔; 3. 不忽视检查:就医时全程陪同,保留好检查报告、缴费凭证、医生诊断意见等所有单据,以备不时之需。 刘女士的血泪教训告诉我们:交通事故私了,省的是一时的麻烦,埋的可能是日后的“大坑”。法律才是最靠谱的“护身符”,正规流程看似繁琐,实则是保护自己的安全网。千万别因一时侥幸,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