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作为能源大省,山西肩负着保障能源供应和推动能源转型的双重使命。图为工人在位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太重集团新能源产业园区吊运风电装备。新华社
本报记者|郭建军
日前,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现场获悉,“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山西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地方实践答卷。
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陈磊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五年来,山西坚定不移推动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山西持续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已提升至80%以上,累计建成智能煤矿50座,智能采掘工作面超过1000个,煤炭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更令人欣喜的是,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十四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山西抢抓机遇,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补充介绍,山西在制造业振兴升级方面成效显著,聚焦产业链培育,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期间,山西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实现稳步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高,目前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到8家,省重点实验室超过200家。
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发布会透露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加快建设,国家超算太原中心算力已跻身全国前列,成为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大脑”。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加快建设,为山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主体的培育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0%以上,2023年突破600亿元大关,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持续提升。
一批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相继涌现。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属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民营企业44.3万户,占全部民营企业的38.2%;数字经济民营企业13.1万户,占全部民营企业的11.3%;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以科技创新促转型升级势头良好。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山西正在通过完善创新生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区域协调发展开创新局面
“十四五”以来,山西坚持全省“一盘棋”思想,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聚焦打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与此同时,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增强。示范区通过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五年来,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充分发挥了转型发展“排头兵”的作用。
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发布会透露,“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实施省级重点工程项目近3000个,完成投资超过3万亿元。集大原高铁、雄忻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进展顺利,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善。这些重大项目的扎实推进,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提升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十四五”期间,山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发布会传来好消息。全省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220万人,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发布会透露,全省能耗强度持续下降,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超过18%。通过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累计下降幅度超过30%。汾河流域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三晋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不断增强。
陈磊在发布会表示,“十四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为山西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将深入总结经验做法,巩固拓展向好态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深化全方位转型,为“十五五”时期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更加精彩的山西篇章。
“十四五”期间山西八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
本报讯赵志斌记者郭建军报道日前,在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常国华介绍,“十四五”期间,山西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超1.6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约6000亿元;争取中央补助资金突破1.27万亿元,增长超三成。在此基础上,全省财政支出规模实现新突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达3万亿元左右,其中约2.4万亿元、占比八成投向民生领域。
财政实力的显著增强,为山西办大事、惠民生提供了坚实底气。“十四五”期间,山西财政集中财力保障全省重大战略,累计新增和统筹资金2778亿元,重点支持产业转型、能源革命、科技创新等。同时,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37亿元,累计安排政府债券4316亿元,有力保障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工程、集大原和雄忻高铁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在支持创新驱动、科教兴省战略方面,“十四五”以来山西省教育总投入超4150亿元,科技支出超350亿元。高等教育百亿工程助力两所高校入选“双一流”,3个学科晋级A档;算力排名全国前五的国家超算太原中心成为山西“最强大脑”。
针对文旅产业这一转型发展“新引擎”,山西省累计投入超56亿元支持文化事业,投入27.5亿元助力文旅产业发展。通过设立艺术基金、文保基金,支持非遗传承、文艺创作与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全省财政花的钱,每十块钱就有八块左右用在了民生上。”常国华强调。在社会保障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超2700万人,医保参保超3160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显著提高。在乡村振兴领域,省级以上财政累计安排衔接资金392.58亿元,超越脱贫攻坚期投入,有力支持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