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通讯员张洁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钱鸣)56岁的张女士从未想过,困扰自己30多年的髋部问题与意外骨折,能通过一次手术迎来转机。如今术后10余天,她正期待着重新找回正常行走的能力,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医疗团队借助3D打印技术实现的精准诊疗突破。
故事要从30多年前说起。彼时,张女士因髋部疾病接受了髋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手术,术后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髋关节僵硬、肢体短缩8至9厘米,日常行走时跛行明显,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前不久,张女士骑车时又不慎摔伤,急诊检查显示其股骨中下段发生骨折。当她被送往医院骨科就诊时,除了骨折的疼痛,她还带着一个迫切的愿望:“能不能在治骨折的时候,顺便把我这髋部的老毛病也修一修?”
这一诉求让治疗难度陡增。骨科团队初步评估发现,张女士的情况十分复杂:一方面要处理新鲜的股骨中下段骨折;另一方面,若仅单纯治疗骨折,不仅无法改善髋部功能,还可能因肢体长度差异影响术后恢复;若要同时解决髋部重建、骨折治疗与肢体延长三大问题,传统手术方式难以实现,且多次手术会大幅增加患者的创伤与风险。
面对患者的期待与复杂的病情,该院骨科迅速组织多学科专家展开多次讨论,核心目标明确:能否通过一次手术,同步解决三大难题?
经过反复研究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骨骼结构特点,专家团队将目光投向了3D打印技术。“传统内固定器械多为标准化产品,难以适配患者个性化的骨骼缺损与畸形情况。”该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唐成解释道,“3D打印技术能实现‘量体裁衣’,根据患者骨骼数据精准定制植入物,这为一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
团队最终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借助3D打印技术,为患者定制一体化的髋关节假体,用于重建髋关节功能,同时还定制了一体化的全股骨的股骨柄,治疗股骨骨折;同时,通过精准的植入物设计与手术操作,在修复过程中逐步延长肢体,使其长度接近正常水平。
手术当天,在麻醉团队与手术室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关节重建和骨折创伤治疗团队轮番上阵,按照预设方案稳步操作。术中,3D打印的全股骨股骨柄精准植入患者股骨内,牢牢固定住骨折部位,一体化的髋关节也完美适配患者髋关节,通过对植入位置的精细测量计算,患者原本短缩8至9厘米的肢体,在术后肢体长度已基本恢复正常。
手术最终顺利完成。“没想到一次手术就能把我骨折、髋部问题和腿短的毛病都解决了,太感谢医生们了!”张女士激动地说,现在她最期待的就是早日康复,重新像正常人一样走路、生活。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为张女士带来了福音,也标志着医院在复杂骨骼疾病诊疗领域迈出了新的一步。唐成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3D打印等先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为更多患有复杂骨科疾病的患者提供更精准、更优质的个性化医疗服务,帮助他们重拾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