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大爱! 安徽蚌埠,5岁男孩爸爸去世,妈妈外出打工,姑姑心疼男孩,将他接回自己家照顾。没想到,男孩姑父毫无怨言的担起责任。 姑姑最初把接孩子的念头说出口时,手心攥得全是汗。她知道自家日子不算宽裕,姑父在工地做水电维修,每天天不亮就揣着冷馒头出门,天黑透了才带着一身灰回来,家里还有个刚读二年级的女儿等着辅导作业。 谁曾想,姑父听完这话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反倒伸手拍了拍她的手背,声音哑乎乎却透着实在:“接来吧,孩子没爹疼、妈又顾不上,咱不疼他谁疼?日子紧点不怕,多双筷子的事儿,我多跑两个工地就够了。”这话像颗定心丸,让姑姑攥紧的手心慢慢松了,眼眶却忍不住发热——她太清楚,姑父说的“多跑两个工地”,是要在本就熬到天黑的活儿之外,再挤时间接零散活,本就磨出厚茧的手,往后又要多添几道深浅不一的伤口。 日子里的暖,从不是啥轰轰烈烈的事,全藏在细碎的烟火里。姑父每天凌晨五点就爬起来,先给两个孩子煮上鸡蛋、热好粥,盛饭时总把最大的鸡蛋夹给侄子,自己揣两个冷馒头往工地赶。中午在工地角落啃馒头就咸菜,渴了喝几口自带的凉白开,省下来的钱,总惦记着给侄子买牛奶、买绘本,怕他比别的孩子缺了啥。有回降温来得急,侄子没厚外套,姑父特意请了半天假,骑着旧电动车跑遍镇上的服装店,挑了件厚实的棉袄,自己却还穿着去年洗得发白的旧外套,袖口磨破了边也没舍得换,只是用针线简单缝了两针。 晚上收工回来,姑父一身灰一身汗,连口热饭都顾不上吃,先蹲下来问问侄子“今天在幼儿园乖不乖”,再拿起女儿的作业辅导,等两个孩子写完作业、洗漱上床,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坐在灶台前热饭,有时累得扒两口就趴在桌上打盹,姑姑看了心疼,想让他少干点活,他总摆手:“没事,多挣点,孩子们能过得好点。” 刚接来的时候,男孩性子闷得很,不爱说话,见了姑父总躲在姑姑身后,吃饭也怯生生的,夹菜只敢夹自己跟前的,怕自己添麻烦。姑父看在眼里,特意多花时间陪他,周末休息就带两个孩子去公园玩,给他们买棉花糖,教侄子骑小自行车,摔倒了也不扶,只蹲在旁边轻声说“男子汉自己站起来”,等孩子爬起来,又赶紧帮他拍掉身上的土。慢慢的,男孩眼里有了光,每天放学看到姑父,都会小跑着扑过去喊“姑父”,晚上还总黏着姑父讲睡前故事,连睡觉都要挨着姑父才踏实。 姑姑的女儿也懂事得让人心疼,从不跟侄子争玩具、争零食,有好吃的先分给侄子,写作业时还会主动帮侄子认汉字,有人逗她“怕不怕弟弟分走爸妈的爱”,她仰着小脸说“弟弟可怜,我要让着他”。一家四口挤在不大的房子里,家具都是旧的,衣服也多是洗了又洗的,但每天晚上灯亮起来,两个孩子的笑声飘在屋里,日子虽紧,却满是踏实的暖。 街坊邻居见了,都忍不住夸这两口子心善:“自家日子都紧巴,还愿意接侄子来养,换旁人未必能做到。”也有人劝过姑父“别给自己添负担,孩子有妈呢”,姑父却只是笑笑:“他妈妈在外打工也难,咱能帮一把就帮一把,都是一家人,计较那么多干啥?”他从没跟人提过自己有多累,也从没抱怨过添了侄子后开销变大,只是默默多干活、多攒钱,把能给的最好的都留给两个孩子。妈妈在外打工偶尔寄钱回来,姑父总让姑姑存着,说“留给孩子以后读书用”,自己依旧省吃俭用,却从不让侄子受半点委屈,冬天怕他冻着,夜里会起来给侄子掖被角;夏天怕他热,特意买了小风扇放在侄子床头,自己房间却只靠开窗通风解暑。 所谓人间大爱,从来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平凡人在日子里的挺身而出,是明知日子艰难,却依旧愿意为亲人扛下风雨;是不图回报的付出,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牵挂。姑父没有啥大本事,只是个普通的工地工人,却用日复一日的担当,给了失去父爱的男孩一个温暖的家;姑姑没有富裕的家境,却用满心的心疼,给了侄子缺失的亲情。他们用最朴素的善良撑起一片天,让我们看清,平凡生活里的善意,从来都最打动人,这份不掺杂质的爱,比任何财富都珍贵。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