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德国财长访华结束,结果令德国内部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这趟访华,本来在柏林被寄予

德国财长访华结束,结果令德国内部感到一股深深的无力……这趟访华,本来在柏林被寄予厚望。德国财长克林拜尔带着一整套“重新设定中德关系”的剧本,低调抵达北京。北京的接待也很周全:欢迎仪式、闭门会谈、商务座谈,一个不少。中德双方在表面上还算和气,新华社刊发通稿时用了“坦诚”“深入”这些典型的外交词汇。但这些词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回到德国后,克林拜尔的沉默或许已经说明了一切。 克林拜尔回国后,德国政坛陷入一种罕见的“集体失语”——没有发布会,没有成果清单,连他本人都躲着媒体。有人翻出他出发前说的“要为欧洲争取公平竞争环境”,现在看来更像一句自我安慰。为什么?因为德国想要的,中国一个都没松口:限制中国电动车出口?中方反问欧盟先取消对华光伏反倾销税行不行;乌克兰问题施压?中方直接聊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权,把话题引到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上;绿色技术合作?中方说可以,但得基于平等互利,不能搞技术垄断。 德国现在的处境像被架在火上烤:一边是欧盟内部的“强硬派”(比如法国)催着它对华设限,另一边是自家汽车巨头的警告——宝马CEO最近公开说“失去中国市场等于失去未来”。克林拜尔夹在中间,像个两头受气的小媳妇。他带过去的“剧本”,在中国这里完全没按套路走:德国想谈具体问题,中方就升维到全球格局;德国想谈短期利益,中方就讲长期战略。这种“主动设定议程”的能力,让德国感到前所未有的陌生和无力。 更让德国绝望的是,中国的“战略定力”——不管你怎么说,我该干嘛干嘛。比如电动车出口,中国不会因为德国反对就停下,毕竟这是市场规律;核心技术合作,中国不会拿自己的优势换德国的“善意”。克林拜尔尝试了所有方法:低调求和、委婉施压,甚至搬出“中德传统友谊”,但都没用。他发现,过去那套“西方主导”的谈判逻辑,在中国这里已经彻底失效。 其实德国的无力感,本质是时代变了。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被动回应”的国家,现在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有了选择谈什么、不谈什么的底气。欧洲要想和中国好好合作,得先放下“高人一等”的姿态,学会平等对话。克林拜尔的沉默,或许是在告诉德国:别再活在冷战后的旧梦里了,现在的中国,你惹不起也躲不开。 接下来德国会怎么走?硬扛?比如跟着欧盟对华加征关税?那大众奔驰的工厂可能就要减产,德国工人要失业;妥协?欧盟伙伴会骂它“投降主义”。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恐怕还会持续很久。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事实:外交从来都是实力说话,中国现在的底气,是靠自己拼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