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踏入大学校园的赖某,本以为能开启崭新的生活,可分到的六人间宿舍,却成了他的噩梦。五个室友里四个都抽烟,封闭的小空间里满地都是烟头,烟雾缭绕得让人喘不过气,更过分的是他们每天玩游戏都要闹到凌晨两点,噪音和烟味缠在一起,根本没法休息。 赖某本身就对烟味极度敏感,在这样的环境里简直是煎熬,他不止一次跟辅导员反映自己快窒息了,甚至发过“再这样下去,我真要跳了”的极端消息,可辅导员只轻飘飘地回了句“太远了不好管理”,之后的几次语音沟通也没真正解决问题。从入学到出事,短短几天时间,这个年轻人在求助无门的绝望里,最终选择了跳河结束生命,等到被发现时,一切都晚了。法院最后判学校承担30%的责任,赔偿三十多万,可再多的钱,也换不回一条年轻的生命。 大学宿舍是集体生活的地方,不是某几个人的“自由地”,抽烟本来就危害健康,还在封闭空间里不顾他人感受,这根本就是漠视别人的权益。那些通宵打游戏的室友,难道就没想过别人还要休息?而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学校的态度,学生都发出“要跳了”的预警了,这明显是走投无路的信号,可辅导员和学校却没当回事。换个宿舍真的有那么难吗?难道要让一个学生用生命来换? 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赖某选择自杀确实让人惋惜,但谁又能体会他当时的无助?对烟味敏感的人,待在满是烟味的房间里,那种窒息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再加上长期睡眠不足,心理和身体都承受着双重折磨。学校收了学费,不仅要教知识,更要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心理健康,面对学生的合理诉求和极端情绪,一句“不好管理”就打发了,这根本就是失职。 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宿舍矛盾快速响应机制,可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失灵了?如果辅导员当时能重视一点,赶紧帮忙协调换个宿舍,或者找室友们好好沟通约束一下行为,这场悲剧是不是就能避免?集体生活需要互相体谅,更需要学校的有效管理。三十万的赔偿,更像是一记警钟,敲给所有高校和教育者。 这件事里,你觉得室友、学校还有赖某自己,到底谁的责任更大?如果当时换种处理方式,结果会不会不一样?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红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