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

为什么日本不怕,甚至期待再次跟中国发生战争?因为日本设想的是,中日冲突的战场无论怎样都会在中国或朝鲜半岛,而不是在日本本土。这种想法延续了一千多年,这种思维已经刻进了他们的战略骨子里。   回溯至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这套深植于战略博弈的核心逻辑,已然初显锋芒。日本裹挟百济势力染指朝鲜半岛,妄图撬动东亚格局,却于锦江入海口猝遇唐新联军当头重创,四百余艘战船尽焚为焦土,数万将士殒命江涛之中,但战火始终未波及日本列岛。   然而这种“虽败无伤”的结局,让他们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滋生出“只要本土无恙,战败亦是可控风险”的扭曲认知   明朝年间,这一思维被推向极致,化作持续两百年的倭寇之患。不同于白江口之战的正规军对决,此时的日本势力以亡命浪人、破产武士为核心,裹挟部分沿海豪强,组成机动性极强的倭寇武装。他们驾着轻便快船,利用明朝海防的薄弱环节,频繁袭扰中国东南沿海,肆虐浙闽粤三地近二百年。   彼时,他们肆行烧杀劫掠、无恶不为,致使华夏大地生灵涂炭,黎民百姓流离失所;而日本列岛却始终游离于战火之外,甚至借由掠夺而来的物资,悄然完成了原始财富的积淀。   近代甲午一役,日本将此伎俩推演至巅峰,实现了“以战获利”的最大化。舰队在黄海展开鏖战,陆军在辽东半岛强行登陆,整个冲突的核心区域非中国领土即周边海域,日本本土连一发炮弹的痕迹都未曾留下。   最终,他们迫使清廷割让台湾,掠走两亿两白银战争赔款——这笔相当于当时日本三年财政收入的横财,被大量投入军事工业与教育体系,进一步壮大了日本的侵略实力,也让其更加笃定“战场远离本土便是稳赚不赔”的谬论,侵略野心如同脱缰野马,愈发膨胀。   抗日战争时期,这种套路更是登峰造极。日本全面侵华八年,铁蹄从东北踏至西南,大半个中国沦为焦土,三千五百万中华儿女伤亡殆尽。而日本本土直到1944年才迎来美军轰炸,在此之前,始终安然无恙地生产武器、输送兵力,仿佛战火与己无关,只专注于武力输出。   即便后来挨了两颗原子弹,日本统治阶层也未将此视为“战场外移”侵略本质的必然报应,反而将自己包装成“战争受害者”,归咎于美国的突然介入,对自身的侵略行径毫无反思,伤疤未愈便已忘疼,千年执念丝毫未减。   步入现代,这千年沉疴不仅未消,反而借着“防卫升级”的幌子变本加厉。日本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将所谓“反击能力”渲染得神乎其神,其本质不过是妄图在他国疆域边缘蓄意寻衅,自身却龟缩于后方隔岸观火,尽显投机避战的虚伪底色。   日本已将防卫资源全盘投向西南诸岛,在奄美大岛、宫古岛、石垣岛与那国岛相继构筑四座军事据点,密集列装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及03式地空导弹,更于石垣岛新增弹药储备设施,宣称具备支撑14天高强度作战的持续能力。   这里与台湾岛仅110公里之遥,岛上雷达全天候24小时紧盯台海态势,其用心昭然若揭——妄图将冲突局限于台海或朝鲜半岛,自身却在西南诸岛构筑“前沿堡垒”,蛰伏待机、图谋不轨。   然而,2025财年9.9万亿日元的防卫预算,占GDP达1.8%,几乎全投入这类“前沿堵截”——采购500枚美制“战斧”巡航导弹,将12式导弹射程提升至900公里,炒作“跨域作战”概念,组建太空部队、完善电子战系统,这些看似与时俱进的军事动作,褪去层层伪装后,本质上依旧是“躲守本土、袭扰他乡”的老把戏。   高市早苗之流此时鼓噪“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气焰嚣张至极,实则打得一手精明算盘——笃定一旦战事爆发,不过是台海周边的对峙博弈,最多波及朝鲜半岛。日本本土有海洋天险阻隔,再辅以美国驻军庇护,战火断无蔓延至本土之虞。   但现实早已击碎这种自欺欺人的幻想。东风-26导弹的全域覆盖能力已将日本列岛纳入精准打击范围,东风-17以独特的高超音速滑翔弹道,让日本耗费巨资构建的反导体系沦为徒有其表的摆设;辽宁舰与山东舰领衔的航母编队,多次挺近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演训,完成对日本列岛的环绕巡航壮举,轰-6K轰炸机则可携挂巡航导弹,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实施“绕岛飞行”,释放强劲战略威慑。那些曾被日方寄予厚望的海洋屏障,在现代高精尖武器的绝对实力面前,不过是不堪一击的纸糊防线,根本无法阻挡战略威慑的锋芒。   日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迷信美国的“共同威慑架构”与“爱国者3”防空导弹能阻挡中国反击。日本如今的盲目自信,与当年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对自身实力的误判、对中国底线的挑衅,更是对历史规律的漠视。这种刻进骨子里的“战场外移”执念,终究会让其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