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下午,一场特殊的庭审在上海金融法院进行。说它特殊,不仅是因为双方的身份不是原被告,而是申请人和被申请人,还因为这是一起现实中尚未发生的纠纷。
没有纠纷,为何就到法院打官司了?这背后,是上海金融法院2022年7月正式推出的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旨在借鉴国际金融司法实践经验,通过模拟庭审的方式提前释明争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上海借鉴域外司法经验,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毕竟,规则明确了,金融市场主体才能放手创新,投资者才能有效避免风险。
涉自贸离岸债违约处置
这是一起涉自贸离岸债违约处置测试案例,也是上海金融法院审理的第二例测试案例。案件虽然是虚拟的,但审理过程一点都不马虎。为了尽可能逼真地模拟出违约场景,法院、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会提前商议,共同编写案件“剧本”。
审理中,审理庭充分听取申请人的申请意见及被申请人、第三人的答辩意见。本案争点聚焦区块链簿记发行的自贸离岸债是否合法有效、个人投资者是否享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案涉自贸离岸债是否构成交叉违约及预期违约,以及境内担保品处置程序和处置价格是否合理等问题。
各方当事人代理律师结合本案事实,围绕相关法律条文、司法实务等展开多轮辩论。鉴于案涉债券约定适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审理庭依申请人的申请,准许两名香港特别行政区执业律师作为专家证人就法律适用发表专业意见,就个人投资者能否直接行权、债券违约标准等问题接受各方当事人和审理庭的质询。
该案由上海金融法院的四名法官及三名院外专家组成审理庭,院外专家既有来自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的法学教授,又有国内精通国际金融体系和债券原理的金融学教授,为本案争议问题的精准判断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庭审之前,多位法律、金融界专家对该案进行深入研究并提供了第三方意见书。
审理庭将遵循独立表决、多数决定以及异议保留原则,基于案例事实,就测试案例所涉实体争议作出认定并出具司法意见书。
案例具有重大性和典型性
是否具有重大性和典型性,是上海金融法院选择测试案例时的重要衡量标准。
拿昨天的这起案件来说,通过审理,对现行自贸离岸债规则进行了系统性的法律风险压力测试。在制度型开放背景下,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规则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性,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对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具有重要的制度支撑作用。
第一起测试案例同样如此。2022年10月,上海清算所联合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中国)向上海金融法院递交测试案例启动申请书,请求针对中央对手清算业务违约处置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案例测试。
上清所作为中央对手方清算机构,制定具体的金融衍生品违约处置规则以及在具体情况下形成处置方案。可以说,上清所就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它制定的规则完不完善、其他金融机构有没有准确理解,直接涉及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交易相对方的利益。
由于我国尚无关于中央对手方清算的专门立法,所以上海金融法院以案例测试的形式审理争议,并形成司法意见书,就能为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主体提供更加明确的规则预期。
审理结果将向全社会公开
2023年2月,第一起测试案例的结果公布。
审理庭遵循独立表决、多数决定以及异议保留原则,充分审议,对案涉争议依法作出认定,并依照《上海金融法院金融市场案例测试机制规定》第21条就案件审理结果进行公开宣告。认定上海清算所相关违约处置规则符合相关条件,具有法律约束力,具体违约处置行为亦无明显不合理之处,对申请机构产生法律效力。
既然是“模拟”,那测试案例的法律效力如何,能否有效约束金融市场主体?
对于上述问题,上海金融法院表示,测试案例的司法意见书会成为之后上海金融法院处理类似案件的重要参考,如果金融市场主体“明知故犯”,就得承担纠纷发生后败诉的风险。
同时,测试案例司法意见书、审理笔录等内容,将通过上海金融法院官方网站等渠道向全社会公开。因此,若其中揭示的法律风险在业务正式开展后仍未解决,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都能很快发现。
栏目主编: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