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家警告!如果这样的中日关系持续1年以上,即使没有2.6万亿日元,也将减少2万亿日元以上的中国游客消费,对于日本的旅游产业,特别是地方经济将造成巨大冲击。 日本观光厅特约研究员近日发布警告:若当前中日关系态势持续超1年,中国游客赴日消费将至少缩水2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地方旅游年营收的1/4。 这一判断有明确数据支撑——旅游业占日本GDP超7%,数百万从业者生计与中国游客直接相关,背后是地缘政治博弈与经济深度捆绑的核心矛盾。 先看清数据真面目:2024年中国赴日游客达680万人次,消费额3.2万亿日元,占外国游客总消费的58%。2025年1-10月数据已现颓势,游客量同比降32%,消费额少了9800亿日元。 该研究团队测算,若颓势延续,2026年消费缺口将突破2万亿,这还没算上免税店、酒店等上下游产业的连锁损失。 地方经济受冲击最为直接。冲绳那霸市潜水店老板山田隆史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24年店内80%客源为中国游客,旺季雇佣12名教练;2025年目前仅保留4名,已面临房租支付压力。 京都老字号和服租赁店境遇更为艰难,2024年中国游客租赁占比72%,2025年骤降至29%,经营者不得不将三层店面缩减至一层。日本商工会议所11月调查显示,全国37%的中小旅游企业已处于盈亏平衡边缘。 2019年疫情前,中国游客已成为日本旅游市场的“压舱石”,疫情后日本更将中国市场作为复苏核心:免税店增设支付宝支付渠道、景区配置中文导览、药妆店招募中文柜员。 2023年日本观光厅投入200亿日元实施“中国市场复苏计划”,未料刚见成效便遭遇市场遇冷,这笔投入已形成沉没成本。 对比2012年钓鱼岛事件后的游客下滑,当前局面更具挑战性。2012年中国游客骤降后,日本通过东南亚游客填补了部分缺口;但2025年数据显示,东南亚游客人均消费仅为中国游客的45%,且集中于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地方景区难以从中受益。 北海道旭川动物园园长表示:“中国游客会选择民宿住宿、购买地方特产,东南亚游客多为一日游,消费能力不在同一量级。” 经济依赖背后,是中日地缘政治博弈的持续升温,2025年以来,日本动作频频:3月与美国在琉球群岛搞联合军演,5月宣布将“西南诸岛防卫预算”翻倍,8月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开展“夺岛演练”。 这些军事动作直接影响民间出行意愿,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赴日旅游”搜索量中,“安全风险”相关提问增加200%。 更关键的是外交沟通频次下降,2024年中日高层互访4次,2025年至今仅1次。民间交流同样遇冷,原定2025年举办的“中日旅游年”活动被无限期推迟,地方政府的访华推广团也因签证问题受阻。 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因历史问题与中韩关系紧张,1998年外国游客消费额同比降18%,直到2002年世界杯期间才恢复。 但今非昔比,当时日本经济对旅游业依赖度仅3.2%,如今翻了一倍多,抗风险能力更弱。 有人或许会问,日本能否通过其他客源市场填补缺口?答案是否定的。欧美游客受汇率波动影响,2025年赴日人数仅恢复至2019年的65%;印度、中东游客虽有增长,但总量不足中国游客的1/10。 日本观光厅测算显示,要填补中国游客的消费缺口,需新增1200万东南亚游客或800万欧美游客,这在3年内难以实现。 推演后续走向,有三条路径最可能出现。 一是地方倒逼中央,旅游大县持续施压,促使岸田政府在非核心利益问题上对华释放善意,比如重启民间交流机制; 二是日本旅游业主动转型,地方景区推出针对东南亚、中东游客的定制服务,但短期难见成效; 三是部分中小旅游企业倒闭,行业重新洗牌,形成“大企业靠国际客源存活,小企业依赖本土市场”的格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警告给中日双方都提了醒。对日本而言,将数百万从业者生计与波动的地缘政治直接挂钩,本身存在战略风险;对中国来说,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已成为影响周边国家经济的重要因素,如何将这种“消费影响力”转化为建设性外交助力,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日本观光厅特约研究员的警告并非夸大其词,而是点出了日本“军事强硬”与“经济依赖”的核心矛盾。 中日关系不存在绝对的非黑即白,2万亿日元消费缺口背后,是数百万家庭的生计,更是两国需要共同破解的“安全与发展”平衡问题。若双方未能及时缓和分歧,最终承担损失的将是依靠旅游谋生的普通民众。 (本文信息来源:日本专家:中国游客锐减将致日本损失超2万亿日元—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