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人阵亡,100艘战舰会被击沉?美媒表示,台海开战解放军伤亡惨重,大陆在军事实力上已大幅提升,具备对台实施精确作战和局部封阻的能力,且在近海作战、火力覆盖和信息化体系方面具有地利优势。 谁在喊打喊杀,谁真有底气? 美媒又端出一份“台海战争预演”报告,开口就是“解放军若动武将死4万人,损失百艘战舰”,字里行间都透着“开战即溃”的刻意渲染。 但这份漏洞百出的报告,连基本的战场逻辑都不顾,解放军近年的实战化演训早已脱离单一军种演练,转向多域协同、全域联动的攻防体系构建,2024年环岛军演中,东风-21D、东风-26反舰导弹精准命中千里之外的海上移动靶标,误差不超过3米;山东舰、辽宁舰双航母编队分别扼守台湾岛南北两端,舰载机实现全天候战备巡航,形成立体封锁态势;数百架歼-20、歼-16战机组成的空中梯队,配合彩虹-7、翼龙-3无人机蜂群,实现对台岛关键目标的全覆盖侦察与模拟打击。 更关键的是,信息化体系的深度赋能让战场感知力实现单向透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厘米级定位,高分系列侦察卫星每30分钟刷新一次台岛军事目标动态,电子战部队可在战时瞬间压制台军通讯与雷达系统,让其指挥体系陷入“聋盲哑”状态。这种全方位的作战优势,让所谓“大规模伤亡”的预测失去了最基本的立足根基。 军工产能的硬支撑更让美媒的数字炒作显得荒诞不经,中国船舶集团的生产线保持全天候运转,2024年全年下水舰艇总吨位突破12万吨,相当于台军现有舰艇总吨位的1.5倍,其中055型驱逐舰、052DL型护卫舰等主力舰艇的建造周期已压缩至18个月;火箭军的导弹产能更是稳居全球首位,仅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年产量就足以覆盖台岛所有重要军事设施,其“水漂弹”轨迹让现有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近海作战的地利优势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产能红利——大陆沿海港口与台湾岛的平均距离不超过300海里,后勤补给船只需4-6小时即可抵达战场,而台军的武器装备依赖外购,主战坦克、战机的零部件供应周期长达6个月,一旦战争爆发,其库存弹药仅能支撑72小时高强度作战。 反观台当局吹嘘的“防御体系”,不过是用民众血汗钱堆砌的虚幻泡沫,台军近年耗资千亿美元外购的武器装备,要么技术过时,要么难以整合:从美国采购的F-16V战机,虽号称“四代半”,却缺乏隐身能力,在歼-20面前如同活靶子,且维护率不足60%,能随时升空作战的不足80架。 自研的“沱江级”导弹艇,号称“航母杀手”,却因船体设计缺陷,在六级海况下就无法发射导弹;所谓的“天弓-3”防空导弹,在2023年实弹测试中连续3次脱靶,拦截率不足30%。更致命的是台军的士气与兵源危机——2024年台军志愿役征兵完成率仅62%,士兵平均年龄突破29岁,体能测试合格率不足55%,许多基层部队因缺员严重,不得不让军官顶岗站岗。 有台媒披露,台军驻澎湖部队的士兵每周实弹训练时间不足2小时,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内务、应付检查”,这样的军队,即便手握先进武器,也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美媒把“解放军伤亡惨重”挂在嘴边,却刻意回避了最核心的实力对比——两岸军力差距已形成代际鸿沟,解放军的制空权、制海权、制电磁权早已实现全面压制,台军连基本的战场感知都难以保障,更别提所谓“击沉百艘战舰”。 更讽刺的是,五角大楼2023年秘密进行的18次台海兵推中,有16次得出“美军若介入将损失2艘航母、10艘驱逐舰,伤亡超2万人”的结论,这与美媒现在炒作的“解放军惨败”形成鲜明反差,显然,美媒是选择性忽视对自己不利的推演结果,只挑能煽动对立、给台当局打气的数字大肆宣扬。 再往深了想,美媒抛出这份报告的时机耐人寻味。恰逢台岛地区领导人选举进入倒计时,赖清德等“台独”分子频频抛出“抗中谋独”言论,亟需外部势力站台背书;而美国正推动“印太战略”,试图拉拢盟友构建对华包围圈,这份报告既给了台当局“以武拒统”的虚幻信心,又为美国持续对台军售、搅动地区局势找了借口。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媒的炒作正在加剧台海局势的紧张,“台独”分子若误判形势,认为有美国撑腰就能肆无忌惮,很可能铤而走险触发冲突;而这种虚假宣传也会误导国际社会,让部分国家对台海问题产生错误认知。 但事实终将戳穿谎言:解放军的发展壮大,从来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为了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守护国家领土完整,大陆始终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不是台湾同胞,而是外部干涉势力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 你觉得美媒这份报告背后还藏着哪些算计?“台独”分子若执意冒险,会付出怎样的代价?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