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乡村全面振兴路上,“旅游+”怎样持续发力

“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网接入数字经济的洪流,以往沉睡的山水资源通过云端与世界对话,一场始于旅游减贫的宏大叙事,正悄然升维至以科技赋能为底色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近日,世界旅游联盟于“湘湖对话”发布的《从旅游减贫到乡村振兴:旅游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清晰地勾勒了这一演进路径。报告揭示,中国的乡村实践已不再满足于将游客“引进来”的初级模式,而是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短视频平台引流、智慧文旅体验等数字化手段,系统性重塑乡村的产业生态与价值链条,从而回答一个更深层的时代之问: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如何让乡村真正获得可持续、面向未来的内生动力?

从全球共识到中国答卷

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人类对发展道路的探索,始终伴随着对增长模式的反省与对未来的前瞻。随着传统工业化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寻求一条平衡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核心命题。

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最为核心且紧迫的议题之一。早在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就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称“SDGs”)和169项具体目标,为全球在2030年前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绘制蓝图。其中,消除贫困是SDGs首要目标,“反贫困”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全球框架与共同使命的召唤下,我国不仅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坚定的行动派,将国际愿景转化为国内发展的扎实步伐。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而在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又迅速进入了2021—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过渡期以来,经过多元主体共同努力,中国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数据表明,累计帮扶534万名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832个脱贫县已培育形成2—3个主导产业,近3/4的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数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这些实践表明,涉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乡村振兴模式正在形成。

互惠理念下的

乡村旅游产业实践

“旅游业已从单纯的消费行为,演变为一种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互惠行为。”在“2025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的主旨演讲中,意大利国家旅游局首席执行官伊万娜·耶利尼奇作出的这一判断,揭示了意大利正在进行的“乡村复兴”运动的核心理念。

她进一步描绘道,这场变革的核心是将游客潮从人满为患的文化名城,引向那些充满魅力却鲜为人知的内陆地区和历史村镇。意大利通过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以及专门的可持续旅游基金,为这场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不仅仅是资金投入,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哲学——复兴一个村镇,意味着同时激活它的传统经济、重振其文化灵魂,并最终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在这里,游客追求的不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一种“节奏更慢、更沉浸、更真实”的体验,这恰恰构成了这些乡村地区无可替代的竞争力。在意大利的愿景中,未来的乡村旅行是向游客开放的手工作坊,是体验极短供应链的“从农田到餐桌”美食,是融合了景观与文化的深度户外探索。它甚至可以是参与步道维护、生态保护的志愿服务旅行,也让旅行者从短暂的旁观者,转变为乡村活力的共创者和守护者。

实际上,我国也有通过在地文化体验,发展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案例。报告中提到,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曾因交通闭塞、农业产业效益低,面临农村“空心化”及其带来的农民增收难、留守老人多、传统文化衰落等系列问题。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进运营公司探索乡村活化模式,选取了典型“半空心村”,将茶园村作为试点,充分利用本地茶园资源开发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使静态保护转变为动态活化。

遂昌县以“原生态改造+新老混居模式”来维护村庄原有风貌和基本构造,保留泥坯房、石板路等传统村落元素,并结合茶园村武术文化达到乡村文化和民宿文化相互映衬的效果。此外,遂昌县建设了大柘万亩茶园,开发茶产业休闲旅游产品,打造集茶叶生产、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共富新模式;积极倡导“村民和城里人互享对方生活方式”,开发和引入打麻糍、做青团、“班春劝农”等乡村生活产品和民俗活动供游客参与体验。

截至2024年底,遂昌县共创成省5A级景区镇2家、金3A景区村1家、3A级景区村18家。伴随着遂昌县乡村旅游产业的崛起,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就业增收。

科技赋能与普惠发展

促旅游驱动乡村转型

面对全球乡村地区高达83%的贫困人口、日益严重的人口外流以及基础设施与数字鸿沟等多重挑战,旅游业能否成为扭转困境、加速乡村结构转型的关键引擎?联合国旅游组织项目协调官约斯特·诺伊曼在“2025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上给出了肯定答案,并指出科技赋能与包容性发展正是驱动这一转变的核心力量。

约斯特·诺伊曼称,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乡村治理与旅游模式的催化剂。他从西班牙的智慧旅游目的地、中国的直播电商助农,到乌克兰的3D虚拟导览、土耳其的数字赋能旅行等多个案例阐明,数字化已深度应用于乡村的营销、体验、交通与治理,其根本目标是将益处留在本地社区,确保增长的利益为乡村居民所共享。

这些全球实践所印证的理念,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找到更具规模化的落地场景。其中,“一部手机游”模式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

当下,“一部手机游”模式已在中国多个省份成功落地,它通过集成目的地导览、票务预订、交通出行、文化解读及本土消费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慧服务。该模式有效疏解了传统旅游的信息不对称和管理压力,在优化游客体验、促进旅游资源均衡分配、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及推动全域旅游升级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

不过,“一部手机游”模式向乡村地区延伸,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主要面临数字思维滞后、运营人才短缺、本土资源挖掘不足、流量获取困难等现实挑战。”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秘书长孙晖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系统性应对上述问题,腾讯探索出“工具赋能+人才培养+生态联动”的综合路径,一方面提供数字化工具,并通过“耕耘者计划”等举措,3年内为乡村培养百万治理与经营骨干,强化本土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以数字平台为纽带,推动文旅与非遗、农业等多产业融合,既吸引游客走进来,也助力农产品走出去。此外,发挥其生态连接能力,广泛汇聚社会资源,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产品与模式创新,切实助力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现实挑战,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固然关键,但这同时也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命题:在技术下沉乡村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坚守其“赋能”的初心,确保红利真正留在乡土,而非造成新的隔阂?比如,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与乡村社区合作时,如何确保科技是“赋能”而非“掠夺”?如何真正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当地村民,避免出现数字鸿沟或被数字化的现象?

孙晖坦言,要正确地理解乡村、深入乡村,科技只是工具,共富才是目标。腾讯在多年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立足于“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创、腾讯助力”的原则,做好自身定位,致力于成为乡村发展的共创者和数字工具的提供者。一方面着眼于利用自身的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用科技赋能乡村发展;另一方面,深入“田间”,通过筑梦新乡村项目等定点扶贫、精准扶贫,扎根乡村一线,开展各种因地制宜的项目帮助乡村良性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共富乡村试点建设和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的实施,推进更多青年和乡村持续“双向奔赴”,探索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