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刻意“点火”中日关系,核心是为服务其个人政治野心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扩军修宪议程,具体动因可归纳为四点: 昨晚朋友从东京给我发了一张街头海报,高市的头像占满半面,标语就是安全与决断。他说最近电视上她高频露面,把台海讲成日本的生死线,民调也跟着波动。她为什么这么拼?第一步是占领话题,让选民感觉只有她够硬。只要把安全焦虑放大,党内就得跟着她的节奏走。 我之前采访过一位退役自卫队军官,他直说预算涨得很快,但训练和规则没跟上,声音在议会里又不受欢迎。强硬话容易上新闻,具体执行却很难。这就是她的策略,先把灯光打过来,让别人跟着她立场排队。至于修宪、武器采购、法律配套,后面再慢慢推进。 她还在对外做文章,紧贴华盛顿的叙事,去智库发表演讲,强调共同威胁。这招能换到支持,也能给国内解释:不是我要涨军费,是盟友需要我们承担更多。参拜争议也不是偶发,每次都有信号意义,向基本盘示意立场不会变。 问题在于,安全不能只靠喊口号。企业要的是稳定预期,普通人关心的是工资、物价、养老金。把所有矛盾都往外推,短期可能有效,长期会反噬。如果把台海风波当作政策加速器,一旦东海出现擦枪走火,谁负责风险?谁来买单? 我担心的不是她的态度强硬,而是把复杂议题简化成一键解决。历史问题需要尊重,现实博弈需要冷静。中日经贸绑得很深,脱钩的代价不小。安全与发展不是二选一,政策要讲比例和边界。 接下来看三件事:她是否会用临时事件推动法案;防卫费细则能否透明;对话窗口是否继续打开。如果这三点都往强硬方向走,日本政治的平衡会被打破。到那时,民意会不会反过来问一句:我们更安全了吗,还是只是更紧张? 别让恐惧成为被操控的按钮。理性讨论,盯住细节,比任何口号都重要。你觉得她下一步会怎么走?会选在某个敏感时间点把节奏拉满吗?我更想听在日本生活的人怎么判断,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承受这些选择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