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俄乌打了这么久,你猜最大的赢家是谁?不是美国,更不是俄罗斯。而是一个忍了快80年

俄乌打了这么久,你猜最大的赢家是谁?不是美国,更不是俄罗斯。而是一个忍了快80年,一直在等一个机会的国家——德国。 我在汉堡港边,看着新建的浮式接收站通宵施工,风里带着冷味。朋友马库斯从莱茵金属给我发信息,说又加班,生产线排到2027年。他开玩笑说,家里孩子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炮弹。柏林地铁里,招募士兵的广告换了新文案,薪水、教育补贴写得很实在。街头的这些细节,比新闻更能说明德国真的动了。 但所谓赢家,也要付账。能源换源解决了“卡脖子”,价格却并不便宜,化工区的老板抱怨利润被压薄。汽车行业在电动化上被中国同行追得很紧,研发投入和补贴拉得很高,财政压力肉眼可见。援乌的疲劳期来了,选民关心的是家庭账本,不是地缘名义,极右翼的支持率抬头,给政府的安全议程增加了阻力。 更大的不确定在外部。如果战线突然生变,或者美国政策转向,德国要不要把安全伞撑到更大?恢复兵役不是一句口号,谁来服役,训练怎么做,社会能不能接受,这是实打实的难题。军工外溢到保加利亚、乌克兰是提高效率,但一旦局势恶化,产线安全也会成为风险清单上的第一项。 我不认为德国会回到过去的老路,它更像是把自己放在“欧洲管家”的位置:造装备、供能源、做协调、出规则。这样做的好处是话语权和产业链都能加固,但代价是每次风浪都要先上前线。欧洲伙伴需要德国,德国也需要伙伴的配合,尤其是法国和东欧的信任,这一点比军费数字更关键。 德国是不是最大的赢家,取决于它能不能把这场“加速”跑成长期稳定。看三件事:财政能否扛得住高军费和产业转型的双压力;社会共识能否跨过援乌疲劳和政治撕裂;产业竞争力能否在高成本下继续保持全球优势。三条线都稳,八十年的等待就值;任何一条掉链子,今天的领先可能变成明天的包袱。故事还没到句号,真正的考验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