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5日,对于美国海军出大事了,美国海军取消了星座级护卫舰

当地时间2025年11月25日,对于美国海军出大事了,美国海军取消了星座级护卫舰后续建造,而按照原计划,美国海军将拥有70艘美国海军星座级护卫舰,美国海军宣布只保留已开工的星座号和国会号,取消后续所有订单。   此时首舰“星座”号已在船台上趴了三年零三个月,锈迹斑驳的龙骨上只搭起12%的舰体结构。这个曾被寄予“快速扩充舰队”厚望的项目,最终沦为又一个“美国造舰神话”的陪葬品。   时间倒回2020年,美国海军看着中国海军"下饺子"般的造舰速度急火攻心,那一年中国海军新增舰艇吨位突破20万吨,不仅054A护卫舰以"半年三艘"的速度接连下水,055型驱逐舰更是完成8艘列装,连万吨级两栖攻击舰都实现了"一年双舰"的建造纪录。   而同期美国海军舰艇老化率已达38%,太平洋舰队可用驱逐舰不足20艘,第七舰队甚至出现过"撞船潮"后的兵力空缺,五角大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时任海军作战部长吉尔迪拍着桌子强调"再不追赶就失去太平洋主导权",一周后就抛出"星座"级护卫舰计划,打着"快速量产、成本可控"的旗号,试图用70艘的规模优势构建"分布式海上作战"体系,扳回力量对比的天平。   项目团队盯上了意大利成熟的FREMM护卫舰设计,算盘打得噼啪响:借用现成图纸能省研发时间,单舰成本压到10亿美元以内,2026年首舰就能服役,最终打造70艘规模的舰队,海军部长在国会听证会上拍着胸脯保证:"这将是美国海军近三十年来最成功的造舰项目,我们能在五年内重建对太平洋的掌控力。"当时的议员们听得热血沸腾,拨款法案一路绿灯。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从签约那一刻就埋下隐患,洛马公司中标后,为了讨好海军急于加装新型AN/SPY-6(V)3雷达——这款原本为驱逐舰设计的雷达阵面尺寸达3.7米,重量超8吨,比意大利FREMM护卫舰原配雷达重了近3倍。   项目团队没跟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充分沟通就擅自修改舰体结构,将雷达安装位置上移1.2米,结果海试模拟显示舰体在六级海况下横摇角度达18度,远超安全阈值的12度,整艘舰的稳定性出了大问题,不得不拆除上层建筑重新焊接支撑梁,光这一项就多花了2.3亿美元,工期直接延误八个月。   负责建造的巴斯钢铁造船厂更是苦不堪言,通用电船供应的LM2500+G4燃气轮机连续三次交付延迟,最长一次拖了47周,原因竟是涡轮叶片焊接质量不达标——这与"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导弹发射筒的虚焊问题如出一辙。工人只能在船台上干等着,锈蚀的零部件堆成小山,有焊工私下透露"光除锈就花了整整一个月"。   更糟的是美国本土造船业的衰退早已积重难返,缅因州的造船厂熟练焊工缺口达30%,35岁以下工人占比不足15%,招来的新人得先学三个月3D建模软件才能上手,可新引进的数字化焊接系统与老式船台设备兼容问题频发,模拟焊接数据与实际误差经常超过2毫米,导致分段建造返工率高达28%。   2024年冬天的暴风雪压垮了船厂的材料仓库,大批从德国进口的DH36高强度钢材被冻裂,损失超8000万美元,这笔钱又得追加进预算,雪上加霜的是,为控制成本选用的国产电缆出现绝缘层老化问题,2025年初的检测中发现近40%的电缆不符合海军标准,只能全部更换。   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报告早就泄了底:就算一切顺利,2030年前顶多能完成4艘,70艘的目标纯属天方夜谭,而中国海军054B型护卫舰却在这段时间里创造了新纪录——首舰从开工到服役仅用18个月,采用的模块化建造技术使分段对接误差控制在5毫米内,单舰成本约5亿美元,还不到星座级的三分之一。   更让美国海军扎心的是,054B搭载的新型相控阵雷达重量仅为AN/SPY-6的五分之一,却实现了80%的探测性能,两相对比,美国海军的脸被打得生疼,取消后续订单成了唯一的选择。有消息称,海军已紧急启动"轻型护卫舰备选方案",但军工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洛克希德·马丁甚至公开表示"短期内不会再接手高风险造舰项目"。   如今船台上的"星座"号成了个尴尬的摆设,锈迹斑斑的钢铁骨架在缅因州的夕阳下显得格外苍凉,船厂工人用防水布将其半遮半掩,却挡不住路过民众手机镜头的拍摄,这些照片在社交平台上被调侃为"美国军工衰退的纪念碑"。   这个仓促上马又潦草收场的项目,暴露的不只是造舰技术的问题,更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供应链脆弱及战略急功近利的深层弊病,军事专家分析指出,星座级的失败可能迫使美国海军重新审视其"全球霸权"战略,未来或将转向"区域存在"模式。   你说,当急功近利遇上稳步发展,所谓的军事神话还能撑多久?评论区聊聊,这折戟沉沙的星座级,会不会是美国海军衰退的开始?而中国海军的造舰模式,又能给世界带来哪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