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北渡黄河经略河北,有邓禹、冯异等人的帮助和河北豪强的大力支持,很快站稳脚跟,地盘不断扩大,军队扩充也很快。当时的天下形势极为混乱,名义上都尊更始帝为皇帝,事实上更始帝圣旨出不了洛阳城,各地豪强自行其事,特别是长安的赤眉军,今天立刘盆子,明天另一派又拉出刘孺子。刘秀手下的将领们很不服气,他们认为只有刘秀够资格当皇帝。有一个大将叫马武进言说:“如今的天下没有个主持的人,大王你应该主动站出来,选贤任能,治理天下。如果你不站出来,以后一定会后悔,更何况还有祖先的宗庙和社稷该怎么办呢?理应暂且返回蓟城即皇帝尊位,以后再商议征伐之事。”

图片来自于网络
刘秀吃惊地说:“将军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啊?该当斩首!”马武说:“众将领都是这个意思。”光武帝将他的意思派人去晓谕众将之后,便率军回到蓟城。
光武帝从蓟城返回路过范阳县时,众将又上奏说:“王莽篡位,汉室宗庙倒塌断了祭祀,天下的豪杰都很愤怒,如今亿万民众陷于泥淖和炭火之中。当年首倡义兵起事的是大王和兄长伯升,更始帝只是凭借着宗室的资历才占据了帝位,但他继位后,却不能奉承国家大业,败坏紊乱国家法度,盗贼日益增多,天下生灵困苦不堪。大王当初征伐昆阳,王莽军队自行溃散;后来攻克邯郸,北方州郡获得平定;将天下划为三份而大王已占两份,占有很多州郡土地,身披战甲的武士有百万之多。论起武力没有人敢与大王抗衡,谈及文德没有谁可与大王争辩。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希望大王为国家社稷着想,将亿万民众放在心上。”刘秀还是不听。
光武帝行进到南平棘县时,众将领再次极力请求即帝位之事。光武帝说:“寇匪盗贼还没有平息,四面正遭受敌人的攻击,为什么急着要改订名号和身份呢?诸位将军暂且先出去吧。”大将耿纯进言说:“天下豪杰抛家舍业追随大王,甘冒乱箭流石就是希望能够攀龙附凤,实现自身的志向。现如今眼见功业将成,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而大王违背众愿,不正名号和身位,到时大家希望断绝、打算落空,就会有离去归家的念头。人心一旦离散,就再也难结合在一起。时机不能延误,众愿不可违背。”耿纯的话非常诚恳真切,光武帝深为感动,说:“我考虑一下。”

图片来自于网络
行进到鄗县,光武帝以前在长安学习时的同舍生强华,从关中而来敬献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捉拿无道之人,四方各族如云聚集天空,如龙斗于荒郊原野之外,四七运数相乘火德显应”。群臣趁机又上奏说:“禀受上天之命的符瑞,以人事的应验最为重要,万里之外的物象与天象符信相合,事先没有商议而心情相同,周朝跃入王舟的白鱼,怎能和这些相提并论呢?现在世上没有真正的天子,四海之内一片混乱,人间的符瑞之应验上天的昭示,已经很鲜明而为人所共知,应该回报上天神灵的福佑,以此来满足天下之人的愿望。”刘秀于是命令有关官员在鄗县南边的千秋亭五成陌设立祭祀天地的坛场。
六月己未日这一天,刘秀即皇帝位。

图片来自于网络
刘秀为何屡次拒绝诸将称帝的提议?是不想当还是觉得自己不够资格?刘秀刚开始经略河北,邓禹来投,很明确的表示:“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我得为明公效尺寸之力,垂功名于史册哩。”而且建议:“延揽四方英雄,务必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伟业,拯救百姓万民的生命。以公的德才平定天下,是足可以平定的。”刘秀的表现是“大悦”。应该是在洛阳时,刘秀就有了自立的想法,刘縯遇害,刘秀回宛城,冯异就劝刘秀与左丞相曹竟之子曹诩交好,刘秀后来奉旨经略河北,曹诩的帮助起了不小的作用。所以刘秀自立的想法要早的多,而不是后来更始帝招他回洛阳,他拒绝了,才“自是始贰于更始(这时开始对更始帝产生二心)”
刘秀不急于称帝与他的性格有关,刘秀遇事以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著称,如他起兵是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昆阳之战避无可避,方才挺身而出。刘秀一直游离于绿林军将领体系之外,从不主动结交、拉拢绿林将领,绿林将领们对他感情很复杂,即服他的军事才能,又防范他的崛起,所以每次遇到危机之时就想起他,之后就冷藏他。刘秀自立以后延续他的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在称帝问题上,虽然他占据天下三分之二,但他真正关心的是长安的态度。
长安作为西汉的旧都,支持与否关系着刘秀继位的正统性,就像王莽被杀献首给更始帝,代表的就是赤眉军的臣服。赤眉军立得刘盆子,即便身在长安、家族血脉更接近,也得不到承认。后世传说:王莽时,长安流传谶语“刘秀当为天子”,王莽手下一个宠臣为了应谶,特意改名刘秀;民间艺术更是传的邪乎:说刘秀在长安期间被太后秘密授于天下等。可见汉室皇家传承的重要性。其次,长安作为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控制了长安,意味着控制了通往关中、巴蜀等重要军事区域的门户,进可攻,退可守。尤其是在东汉早期,刘秀面临着西北和西南各方割据势力的威胁,长安无疑是东汉政权与外部势力对抗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同舍生强华从关中而来敬献赤伏符后,刘秀明白了这些人的选择,便不再犹豫,坦然接受。然而此时此刻率军进攻长安的邓禹却持慎重态度,不欲速进。刘秀下诏催促邓禹进兵长安,邓禹仍坚持前意。
邓禹为何不急于进攻长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