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产业园告别“空城计”:日本如何用运营哲学破解“空置率”困局

——正文2656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东京时间2025年10月,日本「关西科学城」发布最新数据:高端制造园区空置率连续1

——正文2656字,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东京时间2025年10月,日本「关西科学城」发布最新数据:高端制造园区空置率连续12年低于5%,其中机器人产业专区出租率稳定在97%以上。而在60公里外的「筑波科学城」,尽管经历过1990年代的“空置率阵痛”,如今通过“产城融合2.0”计划,科研用地出租率回升至92%,创造了30年培育3家世界500强的奇迹。这两座科学城的逆袭,正是日本产业园破解“空置率困局”的缩影——用“精细化运营”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一、日本科学城的“运营哲学”

「关西科学城」的"减法哲学"令人惊叹。2003年规划初期,运营团队果断放弃“大而全”的综合园区定位,联合大阪大学开展为期18个月的产业调研,最终锚定“机器人与精密仪器”两大赛道。他们做了三件“反常规”的事:

第一,在企业入驻前,就与「丰田」、「发那科」等龙头企业共创《空间需求白皮书》,明确厂房需配置7米层高、2000安培电力负荷、三级防振地基;

第二,提前建设共享的精密加工中心、无尘实验室,企业入驻即可“拎包研发”;

第三,甚至连员工通勤路线都经过测算,在地铁口预留24小时共享班车。

这种“产业前置,空间定制”的策略,让「关西科学城」从开园起就实现90%的预签约率。

「筑波科学城」的蜕变更具启示性。这个曾因“政府主导、科研孤岛”陷入空置的园区,在2010年后启动“运营革命”:

第一,引入第三方机构「筑波创新平台」(TIA),将46所国立科研机构的500台精密设备开放共享,企业扫码即可预约使用;

第二,设立“产业联络员”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5年以上产业经验,某医疗器械企业入驻时,联络员发现其废水处理标准与园区管网不匹配,主动协调东京大学团队定制解决方案;

第三,最特别的是“十年考核期”,政府将运营方的绩效与企业十年存活率、专利转化率挂钩,彻底告别“短平快”的招商思维。

这些举措让「筑波科学城」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从2010年的18%跃升至2024年的63%,空置率随之下降17个百分点。

下图:关西科学城,又名「关西文化学术研究城」,俗称「京阪奈学园城」,坐落于横跨京都、大阪、奈良三县交界的葱郁山丘之中,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城,作为国家项目历经约30年建设和发展。目前,科学城内聚集了包括公共研究机构、民间企业、大学等在内的140多家机构,在各个领域运用独特的技术开展着世界一流的研发。与此同时,众多拥有强大创业精神的创业者正通过科学城独有的知识交流,孕育着创新的种子。(图源:keihanna-plaza.co.jp)

下图:「关西科学城」内的“一般实验室”的设施配置。(图源:keihanna-plaza.co.jp)

下图:「关西科学城」内的“超级实验室”的设施配置,适用于需要精密测量仪器、洁净室等特殊实验。建筑层高(7米)可容纳最高可达100级的垂直层流洁净室,建筑结构隔离了振动源,可安装电子显微镜等精密测量仪器。每个单元面积约为100m²,两层共12个单元,每层6个单元。(图源:keihanna-plaza.co.jp)

二、日本产业园的“五维运营法则”:从空间提供者到生态构建者

1. 定位的“手术刀思维”:先定产业,再画图纸

日本产业园的选址逻辑里,没有“先圈地后招商”的粗放模式。以「丰田市产业园区」为例,其半径50公里内聚集了87家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3小时供应链响应圈。这种“产业地图决定空间地图”的策略,在「关西科学城」体现为“需求实验室”机制——大阪大学教授带着企业工程师,提前3年模拟机器人生产线的空间需求,连地面承重误差都控制在0.5毫米以内。数据显示,日本TOP10产业园中,80%在规划阶段就完成60%以上的产业签约,从源头上杜绝“空城”基因。

2. 服务的“毛细血管渗透”:不止于物业,更在于产业共生

「东京湾冷链产业园」的运营细节令人震撼:为配合「亚马逊」的夜间配送,园区专门设置“月光装卸区”,配备自动温控叉车;针对「罗森」的鲜食加工需求,提前建设中央厨房共享区,企业入驻即可使用价值2000万日元的加工设备;甚至为印尼籍员工开设“晨间日语班”,解决跨国团队的沟通痛点。这种“比企业更懂企业”的服务,让「东京湾冷链产业园」在2024年首都圈物流空置率飙升至8.9%时,依然保持92%的出租率。

3. 考核的“长期主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日本产业园的运营考核周期普遍长达10年,「筑波科学城」的“企业存活率+产业链配套率”双指标考核,让运营团队必须像“园丁”一样培育产业生态。对比一些其它国家园区“当年招商”的短期目标,日本运营者更关注:三年后有多少企业获得A轮融资?五年内形成多少专利池?这种考核机制催生出独特的“运营人才画像”——「关西科学城」60%的运营人员拥有工程师资质,他们不仅是招商专员,更是技术经纪人,如帮助初创企业的机器人关节技术对接「丰田」的供应链,促成千万级订单。

4. 政企的“共生关系”:从管理到共舞

「福冈软件园区」的“官产学”模式堪称典范:政府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九州大学负责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软银」等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制定技术标准。园区内的“技术沙盒”机制允许企业测试未成熟技术,失败了由政府承担30%的损失,成功了则共享专利收益。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让「福冈软件园」的企业存活率高达78%,远超日本科技园区52%的平均水平。

5. 文化的“精益基因”:从细节到极致

走进「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参观者会发现一个细节:园区内所有垃圾桶都标注了“金属”“塑料”“不可燃”的投放口,甚至连烟头都有专属的灭烟盒。这种渗透到骨髓的精细化,在产业园运营中体现为:「京都陶瓷产业园」的“5S管理认证”,要求企业生产线必须达到“地板可直接用餐”的清洁度;「北海道能源园」的“零碳积分制”,企业节能行为可兑换租金减免。这些看似“苛刻”的要求,实则构建了产业协同的文化基础,让入园企业形成自发的秩序感。

三、运营的本质是“看见未来的眼睛”

日本产业园的“低空置率”神话,本质上是对“运营的敬畏”。当「筑波科学城」用30年培育出3家世界500强,当「关西科学城」的工程师在规划阶段就蹲守企业生产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精细化的操作,更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国内产业园的破局,需要告别“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转而学习这种“运营哲学”——不是建房子等企业,而是读懂企业的心跳,提前铺好产业生长的土壤。

站在2025年的节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白:产业园的价值,不在于钢筋混凝土的堆砌,而在于能否成为产业创新的热带雨林。当每个园区都能像「东京湾冷链园」那样,为企业的每个痛点找到解决方案;当每个运营者都能像「关西科学城」的工程师那样,带着产业基因做服务;空置率的困局,自然会在运营的温度中消融。这或许就是日本经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最好的产业园,从不需要“招商”,因为企业会循着生态的芬芳,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