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关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神坛的?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这副对联,生动地描绘出关羽的忠义形象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副对联,生动地描绘出关羽的忠义形象。关羽,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从凡人逐渐被神化,走上神坛,背后有着复杂而有趣的历史脉络。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关羽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有英勇的一面,如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威震华夏” ,让曹操都有迁都以避其锋芒的念头;也有性格上的短板,刚愎自用,最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蜀汉后主刘禅给他的谥号 “壮缪侯”,就有着褒贬参半的意味,可见在当时,关羽只是一位知名的将领,远未达到神的高度。

真正将关羽形象抬升的第一波力量,来自民间宗教与佛道二教。关羽死后,荆楚等地就将他奉为神明,但起初只是个影响力有限、形象也不算完美的地方神。到了唐代中后期,佛教开始 “包装” 关羽。传言关羽阴魂被玉泉山老僧点化,从此常在玉泉寺显灵,还成了玉泉寺的护法神与创建者。

这一说法虽无稽,却因玉泉寺在佛教的地位,使得关羽和 “神意” 紧密相连。到北宋,玉泉寺修缮时留下的《重建关庙碑记》里,关羽不仅建寺,还归心佛门;南宋时,关羽更是直接拜倒在智者大师座下成了僧人。元朝时,元世祖正式封关羽为伽蓝神,佛教成功将关羽纳入自家体系 。

道教也不甘示弱,抓住 “解州平妖” 的传说大做文章。在道教的演绎中,宋真宗时,蚩尤枯竭解州盐池为难宋朝,龙虎山道士张天师请关羽率领阴兵大战蚩尤并获胜。此后,关羽在道教文书中入了仙传,道教也借此扩大了自身影响。在宗教的合力推动下,北宋末年,关羽开始被官方关注,接连三次被加封,在宋徽宗时升格为 “王”,编入宋朝《正祠录》,完成从地方神到官方神的初步转变。

然而,宋元时代的关羽地位还不算稳固。明太祖整理祭祀时,虽将关羽列入祀典,却废除前朝封号,只称 “汉前将军寿亭侯” ,祭祀等级也不高。但从明代中叶起,情况发生变化。正德四年,明武宗赐南京关庙 “忠武” 庙额;嘉靖年间,关羽祭祀等级提高;万历年间,潘季驯等人因高家堰工程中关羽屡屡 “显灵” ,奏请明神宗加封关羽 “协天护国忠义大帝” ,完成从侯到帝的重大转变。

万历四十二年,明朝再度加封,“关圣帝君” 名号诞生,从此关羽取代姜太公,成为武庙祭祀主神。有趣的是,民间还流传关羽对明朝皇帝 “爱答不理” 的故事,《丹午笔记》记载,崇祯皇帝因战事想召关羽降乩,却怎么也召不来,关老爷似乎也觉得明朝气数将尽,不忍掺和 。

清代对关羽的推崇更是不遗余力。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三国演义》迷,从中学到不少兵法韬略,便将战争胜利归功于关羽神佑。顺治九年,敕封关羽为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后续又多次加封,乾隆时关羽被抬到武圣高度,武庙与孔子文庙比肩。

关羽能走上神坛,宗教利用其形象传教、封建帝王为维护统治树立道德楷模、民间帮会需要 “义气” 凝聚成员等因素交织。从历史人物到宗教神明,再到全民敬仰的武圣,关羽的神化之路跨越千年,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