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现了一种打印牙冠的个性化定制,颇受年轻患者的青睐。其中“发财”、“上岸”等更是成了热门选择。

图片由ai生成
然而,这种看似酷炫的“牙冠文身”,真的安全无害吗?
小编提醒:盲目跟风可能让牙齿“伤痕累累”,甚至埋下长期健康隐患。
“牙冠文身”是什么?个性化背后的“真相”
“牙冠文身”并非直接在天然牙上刻字,而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烤瓷/全瓷牙冠表面加工
在制作牙冠时,用激光或机械雕刻技术在瓷层表面刻出文字或图案,再上釉抛光;
贴面式“伪文身”
用薄层树脂或瓷贴面覆盖牙冠表面,通过染色或雕刻形成图案,再粘接固定。

无论哪种方式,核心都是在牙齿的“保护套”上人为制造凹凸或色素层。商家宣称“无痛、可定制、不影响功能”,但真相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风险一清洁难度翻倍
牙冠表面本应光滑如镜,以减少食物残渣和细菌附着。但“文身”刻痕会打破这种平衡:
凹槽变“垃圾槽”:刻字形成的沟槽深度通常在0.1-0.3毫米,刚好能卡住菜叶、肉丝等细小残渣,普通刷牙难以彻底清除;
菌斑“安家落户”:细菌喜欢在粗糙表面繁殖,刻痕区域24小时菌斑覆盖率可达正常牙面的2-3倍,形成“隐形细菌库”;
牙龈“红绿灯”:菌斑堆积会刺激牙龈,导致红肿、出血,长期可能引发牙周炎,出现口臭、牙齿松动等问题。

风险二崩瓷风险激增
牙冠的强度依赖其完整性和厚度。刻字或图案会直接削弱这两点:
削薄抗压力:牙冠边缘厚度通常需≥1.5毫米,若为刻字削薄至1毫米以下,咀嚼硬物时可能崩裂;
裂纹埋隐患:激光雕刻可能产生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纹,长期受力后裂纹扩大,导致牙冠突然断裂;
贴面易脱落:树脂或瓷贴面形成的“文身”与牙冠粘接面积小,咬硬物时可能翘起、脱落,误吞风险增加。

风险三冷热敏感或疼痛
牙冠下的牙髓对温度、压力变化极敏感。若刻字操作不当,可能引发:
透凉感:牙冠变薄后,冷热刺激更易传导至牙髓,喝冰水、吃热汤时突然“刺痛”;
自发痛:若刻痕穿透牙本质(牙釉质下方的敏感层),牙髓可能因“暴露”而发炎,出现无明显诱因的疼痛;
夜间剧痛:牙髓炎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急性牙髓炎,疼痛在夜间加重,甚至放射至半边脸。

风险四去除难、费用高
“牙冠文身”的永久性特征,让后悔成本远超预期:
刻上去容易,去掉难:若刻字后出现不适或审美变化,需拆除原有牙冠,重新取模、制作、粘接,整个过程需1-2周;
二次伤害风险:拆除牙冠可能损伤下方牙体组织,尤其当天然牙已因龋坏或磨损变薄时;
钱包受伤:重新制作牙冠又添加了一笔额外的费用,不仅如此,还可能因牙体需要进一步治疗而产生诸如根管治疗、补牙等更多费用。

任何改变牙齿结构的操作,都需专业医生评估风险,个性化表达应以“不损害健康”为前提。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切勿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