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不少中国游客依然赴日!富士山下很多中国游客

最近中日关系挺紧张,外交部和文旅部都提醒大家谨慎赴日。但实际情况是,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并没明显减少,富士山下依旧能常听到中

最近中日关系挺紧张,外交部和文旅部都提醒大家谨慎赴日。

但实际情况是,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并没明显减少,富士山下依旧能常听到中文,不少游客忙着拍照打卡,热闹程度没减。

一边是紧绷的双边局势,一边是没降温的出行热度,为啥在现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还有不少中国游客选择去日本旅游呢?

中日关系趋紧,富士山下仍有中国游客?

2025年11月,中日关系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及历史态度持续紧张。

11月10日,她在国会称“台湾有事”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加之其常年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历史的行径,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中国外交部随即严厉谴责。

信息来源:蓝厅观察丨高市早苗妄图“以台制华”不会得逞

11月14日,文旅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布赴日安全预警,国内航司同步推出免费退改政策。

但现实情况却出人意料——赴日航班仍在正常起降,富士山下依旧随处可见中国游客的身影。

11月16日,浦东机场内仍有不少游客在办理赴日登机手续,羽田机场受访的上海游客直言“预警不是禁止,日本街头很安全”。

同日富士山景区的游客朋友圈显示,说中文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与网上的激烈讨论形成鲜明反差,也让大众心生疑问:关系趋紧为何仍有人执意赴日?

日本政府观光局11月18日数据显示,2025年1-9月中国内地赴日游客达748.72万人次,占其外国游客总数的30%。

消费额近6.92万亿日元,占入境游收入六成,中国游客无疑是日本旅游业的“顶梁柱”。

预警效应已显现:东京某旅行社三天内丢失八成订单,50万张赴日机票被取消,11月17日资生堂、三越伊势丹等旅游相关股票集体下跌。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游客未取消行程,背后原因值得探讨。

真实原因,戳中游客的难言之隐

不少游客的行程早在10月前敲定,退改损失惨重。

有网友9月预订的东京往返机票加京都民宿共8000余元,退订需亏损5000多。

更有人已将年假与周末衔接,取消后再难规划年底行程,这笔“沉没成本”让他们不愿轻易改变计划,日本治安好是游客的普遍共识。

信息来源:日本旅游遭遇“秒冻”,山东一旅行社21日后所有团期全取消

11月15日抵达大阪的网友说,“深夜道顿堀仍安全,警察巡逻频繁”。

街头密布的摄像头、繁华地段的警力部署,让游客认为只要避开偏僻区域和集会,就无需过度担忧,将官方预警理解为“防患于未然”。

日本的动漫、美食等文化吸引力难以抗拒。

有一些网友就是为了《鬼灭之刃》河口湖车站主题活动赴日,担心错过12月结束的联动。

东京寿司人均比国内便宜三成,箱根温泉酒店性价比突出,这些都让游客暂时放下政治顾虑。

尤其日元汇率走低也成为了重要推手,11月18日1人民币兑20.3日元,1000日元商品现价不足50元。

有宝妈网友说到,日本奶粉文具比国内代购便宜20%,加上2小时直达的航线和便捷签证,让她最终决定出行。

网上吵翻了

官方强调“谨慎前往”而非“禁止”。

11月17日驻日使馆提醒在日公民减少外出,因其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公民在日遇袭案件增30%,部分与当地极端情绪相关,预警核心是保障安全。

国航、南航等推出人性化政策:11月15日前购票、12月31日前出行的旅客可免费退改,已出发者也能申请改签,为游客提供充分选择空间。

争论主要分两派。反对的人说:“日本政客都这么挑衅了,现在去送钱,就是不尊重国家。”

信息来源:赴日团队游退订率持续涨 有旅行社七成订单被取消

有网友举例,11月15日有中国游客在东京免税店大买特买,被日本媒体拍下来,配文“政治影响挡不住中国消费”,看着就让人不舒服。

支持的人则觉得:“旅游是个人的事,不能和政治绑在一起。”

有人说:“我去日本是花自己的钱,又不是支持他们的政客,这和爱国不爱国没关系。”

还有人提到,自己在日本购物时,会主动说“我是中国人”,遇到不友好的态度就转身走,也有维护自身立场。

其实两边都有道理,核心是个人选择和民族情感怎么平衡。

但有个共识是:不管去不去,都该尊重国家的预警,把自身安全放在第一位。

中国游客一减少,日本旅游业马上慌了。

大阪一家温泉酒店老板11月18日接受采访时说,12月的订单取消了一半,其中九成是中国游客。

东京银座的药妆店也开始促销,以前只给中国游客打95折,现在直接88折,还加送小礼品,就是想留住客人。

但日本部分媒体还在嘴硬,说“中国游客会回来的,他们离不开日本的商品和服务”。

不过也有清醒的日本网友在评论里说:“问题出在我们的政府身上,不改变态度,再重要的客人也会走。”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可能有人觉得“现在日本街头看着没事”,但政治局势带来的风险是隐性的。

中国驻日使馆11月18日刚通报,11月15日在京都有一名中国留学生被当地青年挑衅,虽然没受伤,但也让人后怕。

而且国际形势变化快,谁也说不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之前有游客在国外遇到局势突变,被困在当地好几天,既耽误事又担惊受怕。

官方的预警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基于各种信息的判断,值得每个人重视。

对于已经在日本的游客,建议少去人多的集会场所,保管好证件,把中国驻日使馆的电话存在手机里。

还没出发的,如果行程能退改,不妨再等等,毕竟旅行的目的是放松,带着顾虑去难免影响心情。

中日关系好不好,关键看日本能不能正视历史、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而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守住安全和底线。

不管是去是留,理性选择、对自己负责,才是最稳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