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承诺买美国大豆,这是被拿捏了?”
白宫刚公布“未来两月购1200万吨、三年每年2500万吨美国大豆”的消息,芝加哥期货立马涨了1.2%,不少人盯着订单量喊“中国让步了”。
但翻完海关数据和谈判细节可以发现,这哪是妥协,分明是场算得明明白白的战略博弈。
先看三个关键数字,打破“让步幻觉”。
1.历史对比:远未回到峰值水平
2016年我国进口美国大豆达3684万吨,贸易战后占比从近50%跌至2024年的21%(仅2213万吨)。
未来每年2500万吨的意向,不过是回到贸易战前的七成水平,更算不上“妥协”。
2.市场占比:美国只是“备选之一”
2024年我国1.05亿吨大豆进口里,巴西占71%(7465万吨),阿根廷翻倍至410万吨,美国排第二。
今年9月更创下7年首次“零进口美国大豆”的纪录,空缺份额全被南美补上——我们早不是没他不行。
3.季节规律:买便宜货的正常操作
美国大豆现在正值收获季,价格暴跌后比巴西货每吨便宜 240 元;
而巴西处于非收获季,价格自然更高。所以巴西大豆贵,并不是拿我们当冤大头宰。
就像夏天买西瓜、冬天买白菜,跟着季节和价格采购,这本就是国际贸易的基本逻辑。
看完这3个关键数字,就知道,不是我们让步了,而是美国拿东西出来换的。
为换大豆订单,美国不仅把“芬太尼关税”从34%砍到10%,还暂停了针对中国造船业的301调查,连卡脖子的“50%技术穿透规则”都暂缓执行一年。
这些此前被视作战略武器的限制,现在成了换农产品订单的筹码。
而我方如此有底气方原因是主动权握在手里。
2025年中暂停采购美国大豆时,国内供应链没受影响——巴西当月就补了1096万吨,占进口量的85%。
美国大豆协会早就直言:“没有任何市场能替代中国”,他们的农场主正面临库存高企、贷款违约的危机,比我们更急着成交。
而且这次白宫的说法里藏着两个陷阱:
一是短期订单难落地:距离年底只剩两个月,一艘货船从美国到中国要20 天,1200万吨需要200艘船,光物流时间就不够;
二是长期采购看态度:2500万吨是“意向”而非绑定承诺,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美国就没兑现,这次我们更会盯着美方的技术限制、关税政策动态调整。
这个就是说,我跟你下了2500万吨的意向订单,种还是不种决定权在美国,但是最终买还是不买,就看老美的表现了。
就像商务部说的:“合作得看平等互惠,不是单方面让利”。
从 2018 年被动应对贸易战,到如今在巴西、美国之间灵活切换采购;
从依赖美国大豆近半,到构建起“巴西为主、多国补充”的供应网(俄罗斯、阿根廷占比持续上升)——我们买的是大豆,更是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力。
那些喊“让步”的人忘了:真正的博弈里,谁能随时换卖家,谁才握有最终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