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长篇解读!聚焦“十五五”规划,2026届高三生志愿填报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

202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为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绘制了详细蓝图

202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为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绘制了详细蓝图。

对于2026届宁波学生和家长而言,理解“十五五”规划的重点方向,无疑是选择未来专业和职业赛道的关键。本文将为您解析未来五年的重点发展领域及相关专业方向。

“十五五”产业规划主线

整体来看,“十五五”产业规划主线有三大板块:

1. 传统产业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全球竞争力。

2. 新兴产业打造: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3. 未来产业布局: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成产经认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点名4个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尤其是低空经济、商业航天首次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具身智能、生物制造、氢能等列入未来产业,这可能是未来10年中国经济换挡提速的新引擎。

图片来源于大成产经

想“稳妥就业”?盯紧4大支柱产业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这也意味着,上述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着力产业集群发展,或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01新能源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该体系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将绝大部分由清洁能源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重中之重,需要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保障绿电“发得出、电网接得住、终端用得好”。

新能源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储能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储能电站设计、电池研发、电网储能系统集成等。

2.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新能源项目开发、能源系统设计、政策研究。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就业方向:电网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电力设备研发。

4.材料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电池企业、光伏企业、材料研发机构。

5.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方向)

就业方向:新能源汽车制造、电池企业、智能网联技术研发。

6.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就业方向:能源企业、环保机构、能源政策分析。

7.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就业方向: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企业、电力信息化。

8.氢能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氢能企业、能源研发机构、化工企业。

二、参考建议

若擅长物理、化学,可考虑储能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技术研发类专业;若对电气、自动化感兴趣,则适合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等相关专业。在职业方向上,技术研发类建议侧重储能、材料等领域;工程设计与运维类则推荐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方向。

就业方向:风电/光伏/储能企业的系统架构师、电网智能运维工程师、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工程师。

02新材料

高新材料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基石。特别是在“卡脖子”的高端材料领域实现突破,对于保障产业链安全至关重要。规划建议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明确要加快新材料等集群发展。我国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政策驱动下,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新材料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材料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航空航天、电子、汽车、新能源等领域从事材料研发、生产、检测等工作,如研发新型电池材料、高性能合金等。

2.材料物理

就业方向:进入科研机构或高科技企业,从事材料性能优化、新型功能材料研发等工作,如研究磁性材料、半导体材料等。

3.材料化学

就业方向:进入化工、医药、环保等行业,从事材料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作,如研发新能源电池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

4.复合材料与工程

就业方向:面向航空航天、汽车、体育用品等领域,从事复合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等工作。

5.纳米材料与技术

就业方向:在高科技企业、科研机构从事纳米材料的研发、应用等工作,如纳米涂料、纳米传感器等。

6.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就业方向:在新能源企业、科研机构从事研发、生产等工作。

7.生物材料

就业方向:进入医疗器械、医药公司从事研发、质量检测等工作。

二、参考建议

若对物理、化学基础较好,且希望从事基础研究或前沿材料研发,可选择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专业;若对特定材料领域(如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感兴趣,可直接选择对应专业。

就业方向:高端制造企业材料研发工程师,专注攻克芯片、航空等领域的材料难题。

03航空航天

航空航天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现,属于要抢占的科技制高点之一。发展方向以建设航天强国为引领。未来将更加强调原始创新和跨领域协同,并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卫星研发、应用全流程的融合。

航空航天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航空航天工程

就业方向:航天科技集团、航空工业集团等,从事飞行器系统设计、研发与管理。

2.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就业方向:参与飞机、航天器设计,如中国商飞、航天五院等。

3.飞行器制造工程

就业方向:沈飞、西飞等制造企业,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

4.飞行器动力工程

就业方向:中国航发集团,从事发动机研发、测试。

5.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

就业方向:航天科技集团、民航客机环控系统研发。

6.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就业方向:无人机、导弹、卫星控制领域,如大疆、华为等企业。

7.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

就业方向:无人机企业,如极飞科技、大疆等。

8.智能飞行器技术

就业方向:商业航天、自动驾驶领域,参与智能飞行器研发。

9.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

就业方向:航天院所、商业航天公司,从事电推进技术研发。

10.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

就业方向:航空航天企业,从事质量检测、可靠性评估。

11.飞行器适航技术

就业方向:民航局、航空企业,从事适航审定工作。

二、参考建议

若对设计感兴趣,可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若偏好制造,飞行器制造工程更合适;若想从事智能化方向,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或智能飞行器技术是不错选择。部分核心岗位(如发动机设计、智能算法研发)通常需读研深造。

就业方向:航天科技、中国商飞等“国家队”的工程师,参与火箭、卫星、大飞机研发与制造。

04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被定义为“新兴支柱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涵盖范围主要包括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各类航空器的研发制造及运营服务,如物流运输、空中交通等,产业链条长,应用前景广阔。

低空经济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低空技术与工程

就业方向:低空飞行器研发、空管系统开发、低空物流规划等。

2.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就业方向:飞行器设计工程师,参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研发。

3.飞行器制造工程

就业方向:飞行器制造工程师,负责生产线管理与质量检测。

4.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飞控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工程师等。

5.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就业方向:低空通信工程师、数据链技术专家,技术壁垒较高。

6.遥感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遥感数据处理工程师、测绘建模工程师,服务于农业、环保等领域。

7.交通运输(通用航空方向)

就业方向:低空交通管制员、通航机场运营经理,政策驱动型岗位。

8.无人机应用技术

就业方向:无人机飞手、维护工程师,实践技能导向,就业面广。

9.通用航空器维修

就业方向:航空维修工程师,需求稳定。

二、参考建议

若对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可考虑飞行器设计、人工智能等前沿专业;如果偏好动手实践,无人机应用技术、通用航空器维修等高职专业则更为契合。随着低空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相关领域就业前景广阔,但也要求从业者持续学习,紧跟新技术发展。由于低空经济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选择融合航空、计算机、自动化等领域的复合型专业,将更符合未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低空经济充满机遇,专业选择应综合考量个人兴趣、职业发展规划及高校的专业优势。建议在校期间多关注行业动态,积极参与实习、竞赛等实践活动,以增强自身竞争力。

就业方向:无人机公司系统工程师、城市空域管理规划师,开拓低空物流与交通网络。

想“抢占先机”?提前布局6大未来产业

《“十五五“规划建议》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六大方向,代表中国对2030-2040年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预判。

01量子科技

量子科技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量子信息科学专业

就业方向: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从事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量子科技企业、通信公司及金融机构参与量子芯片研发、量子算法设计或量子加密应用等项目。

2.物理学专业(量子物理方向)

就业方向:在高校从事量子物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通信、高科技企业、国防军工、医疗、金融等行业参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技术的研发、应用与管理。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量子计算方向)

就业方向:侧重于量子算法设计、量子编程、量子软件开发等,将计算机技术与量子理论结合,推动量子计算应用落地。

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量子器件方向)

就业方向:如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从事量子器件研发、设计与测试等工作;也可在高校或企业中参与量子技术的应用研究与产品开发。

5.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量子信息方向)

就业方向:集中在科研与企业两大领域:一方面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量子算法、量子计算理论等基础研究与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能在量子科技企业、互联网巨头的量子实验室等,参与量子芯片研发、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等项目,推动量子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量子材料方向)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于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高校及军工等领域,从事量子材料研发、量子器件设计、量子传感技术应用等相关工作,推动量子科技在通信、计算、医疗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

二、参考建议

若对理论研究更感兴趣,可选择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若更侧重工程应用,则适合考虑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向;如果对材料领域有兴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需要留意的是,量子科技属于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建议在大学阶段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实习实践,有意识地培养跨学科能力。此外,为进一步深化专业能力,推荐在本科后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推荐报考院校】

中科大、清华、北大、西电、山西大学、福州大学、安徽大学、太原理工、湖南大学等。

02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生物工程

就业方向:生物发酵企业、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化工企业,从事生产管理、工艺开发、设备设计等工作。

2.生物技术

就业方向:科研机构、生物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如开发新型生物产品、优化生物合成路线。

3.生物制药

就业方向:生物制药企业、医药研发机构,从事药物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作。

4.合成生物学

就业方向:合成生物学企业、科研机构,从事基因编辑、生物系统设计等工作。

5.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化工方向)

就业方向:生物化工企业、化工设计院,从事工程设计、工艺优化、生产管理等工作。

6.生物材料

就业方向:生物材料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从事材料研发、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等工作。

二、参考建议

生物制造作为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要求从业者除掌握专业课程外,还需拥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工程思维与计算机技能。在此基础上,若希望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建议结合个人兴趣与高校的优势专业进行选择。

【推荐报考院校】

清华、中科大、天大、江南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山西大学等。

03氢能

氢能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氢能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氢燃料电池企业、新能源汽车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技术研发、系统设计、项目管理等工作。

2.储能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在储能设备制造企业、能源互联网企业等从事储能系统研发、设计、运维等工作。

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新能源企业、电力公司等从事新能源开发、氢能应用等相关工作。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就业方向:在氢能汽车制造企业、加氢站、能源互联网企业等从事电气系统设计、运维等工作。

5.材料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在氢燃料电池企业、储氢设备制造商、汽车材料研发中心等从事材料研发、生产等工作。

6.机械工程

就业方向:在整车制造企业、氢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研究院等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研发等工作。

二、参考建议

若对技术研发感兴趣,可选择氢能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若倾向于工程设计与应用,可考虑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同时,关注高校的专业实力、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资源,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推荐院校】

华北电力大学、上交、中科大大连所、清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苏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

04核聚变

核聚变能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核工程与核技术

就业方向:可在核电站、核聚变研究机构、能源企业等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等工作。

2.物理学(核物理方向)

就业方向:可进入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从事核聚变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3.材料科学与工程(核材料方向)

就业方向:可在材料研发企业、核聚变装置制造单位等从事材料研发、质量控制和工程应用工作。

4.电气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能源企业、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等从事电气工程设计、研发和维护工作。

5.工程物理

就业方向:可在核聚变研究机构、能源企业等从事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6、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就业方向:

电力行业:在火力发电厂从事锅炉、汽轮机等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热能转换过程的监控与优化;在核电厂参与核反应堆的运行管理、核岛设备的检修等工作;在水电厂,负责水轮机的调试、水电站的运行调度等。

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参与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内燃机、发电机、锅炉等动力设备和热工设备的设计、制造、装配与调试,提升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暖通空调行业:负责建筑物的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安装与运行管理。

环保领域:利用专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源高效利用与污染物减排技术,参与工业废气、废水的处理项目,通过优化燃烧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二、参考建议

以上专业方向均需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以及对核聚变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建议在大学期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习实践,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

【推荐院校】

中科大、清华、哈工程、中大、南华理工、东华理工等。

【交叉学科方向】

核聚变+计算机科学、核聚变+电气工程。

05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生物医学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医疗设备研发、生物材料制造、医院设备维护、医学信息化、科研等领域就业,也可转向医疗投资、科普等跨领域工作。

2.电子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通信、光电子等领域从事芯片设计、工艺研发、硬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或在相关企业从事技术支持与管理。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I算法方向)

就业方向:就业于互联网、金融、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从事AI算法研发、数据分析、智能系统设计等工作,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核心方向是利用算法技术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4.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人方向)

就业方向:可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智慧医疗等领域,从事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算法设计、运维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5.材料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疗、传统制造业等多领域从事材料研发、生产、检测、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就业方向涵盖新材料开发、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技术咨询等,服务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升级。

6.神经科学/临床医学

就业方向:神经科学专业主要在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临床医学专业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预防工作,或在医学科研、教育、医药企业等领域发展。

二、参考建议

脑机接口是高度交叉的前沿领域,建议优先选择开设相关专业或有脑机接口研究平台的高校。部分高校已设立未来技术学院或医工交叉平台,可重点关注。大学期间可参与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院校】

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哈工大、武汉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

【研究生相关专业】

脑机接口与神经工程、智能医学工程、微电子可续与工程等。

06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机器人工程

就业方向:机器人本体研发、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

2.人工智能

就业方向:算法工程师、AI系统架构师、多模态感知开发。

3.控制科学与工程

就业方向:控制算法工程师、系统集成专家。

4.智能科学与技术

就业方向:认知模型研究员、人机交互设计师。

5.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就业方向:数据标注工程师、云端AI平台开发。

6.电子信息工程

就业方向:传感器工程师、硬件架构师。

二、参考建议

从事具身智能这一多学科融合领域,需构建“技术深度×场景广度”的复合能力:首先要扎实掌握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物理(刚体力学)基础,并精通Python、C++等编程语言;同时应通过参与机器人竞赛及科研项目以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并持续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如多模态大模型、世界模型),通过开源项目与顶会论文保持学习能力。在专业选择上,可结合个人兴趣与院校资源,若偏好动手实践与机械设计,可优先选择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若热衷于算法与人工智能,则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更为适合。建议选择交叉学科专业或通过辅修拓展知识面,并优先考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紧密校企合作的高校,以此系统性地提升自身竞争力。

【推荐院校】

清华、浙大、哈工大、武汉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

【交叉学科方向】

具身智能+元宇宙、具身智能+伦理法律

07第六代移动通讯篇(6G)

第六代移动通讯篇

一、热门专业及方向(供参考)

1.通信工程

就业方向:可在运营商、设备厂商从事网络规划、设备研发等工作,是6G技术研发的核心专业。

2.电子信息工程

就业方向:涵盖通信设备研发、芯片设计制造、智能硬件开发、物联网应用、信号处理等领域,可在华为、中兴、三大运营商等企业从事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网络优化等工作,也可在科研院所参与前沿技术研发。

3.网络空间安全

就业方向:可在运营商、设备厂商从事网络安全运维或技术研发工作。

4.物联网工程

就业方向:在6G万物互联场景中,可参与工业物联网、智慧家居等领域的通信模块设计与系统集成。

5.量子信息科学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于科研机构、高校、量子科技企业及军工等领域,从事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算法研发等工作,或参与国防科研项目及量子技术管理。属于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人才缺口大。

二、参考建议

在专业选择上,若对硬件研发感兴趣,可选择电子信息工程;若更侧重网络设计与系统运维,则通信工程更为合适。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可在入学后通过基础学习,在大二时根据兴趣选择具体方向。鉴于6G研发涉及多学科深度交叉,建议在本科阶段扎实打好数理基础,毕业后通过考研深造或工程实践,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积累。

【推荐院校】

东南、复旦、南大、北理工、电子科大、华科、西电、北邮等。

【交叉学科方向】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智能超表面(RIS)、通信感知一体化。

专业选择三大原则:不止“选专业”,更要“谋未来”

在“十五五”规划背景下选择专业,考生和家长需把握以下原则:

1. 拒绝“唯热门”,锚定“产业链卡点”

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存在风险,应关注国家战略急需的产业链关键环节。例如,半导体制造需严谨细致,适合耐心型考生;创新药研发需长期攻坚,适合专注型学生。

2. 拥抱“交叉学科”,适配“场景落地”

产业链场景落地多需复合人才:智慧医疗需“计算机+临床医学”跨界,低空经济要“航空航天+气象学+通信”融合。选择交叉学科专业,更能适应未来产业需求。

3. 结合“个人特质”,拒绝“盲目跟风”

专业选择要考虑自身学科优势和能力特长。数学、物理基础扎实且有兴趣深入钻研的,可考虑核心技术层;喜欢动手实践、解决具体问题的,配套服务层能提供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