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自2021年全面推行以来,对教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学科类教培市场大幅收缩,但行业通过转型和结构调整,逐步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向。以下是综合多篇搜索结果后的分析:
一、学科类教培市场的萎缩与规范化
1. 市场规模骤减
“双减”政策明确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并要求转为非营利性机构。截至2022年,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压减96%,线上压减80%以上,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万亿元骤降至2023年的589亿元,参培率从42%降至5%。
政策对高中阶段的学科培训也提出限制,但允许在非节假日开展业务,部分机构转向高中或高复教育市场。
2. 资本退潮与行业出清
政策出台后,新东方、好未来等教育中概股股价暴跌超90%,大量中小机构退出市场。但2024年后,随着政策逐步明朗化,部分合规企业股价回升,港美股教育指数在2024年一季度涨幅近50%,显示市场信心有所恢复。
二、非学科类教培的崛起
1. 素质教育与素养教育
市场需求转移:家长对艺术、体育、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非学科类培训的需求激增。预计2025年素质教育市场规模将达9225亿元,其中STEAM教育复合增速达33%。
政策支持:中考改革将体育、艺术纳入考试范围,分值占比提升,进一步推动相关培训市场发展。
2. 职业教育的拓展
头部机构如高途、学大教育等转向职业教育,与中高职院校合作开设专业课程或提供职业资格培训。2024年《校外培训管理条例》明确支持非学科类培训规范发展,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政策空间。
三、科技与硬件的赋能
1. 教育科技的应用
AI、虚拟现实等技术被广泛用于教学场景,例如科大讯飞的“AI+教育”解决方案、有道词典笔的智能硬件,均通过技术提升学习效率。
2. 教育硬件的爆发
“双减”后,教培机构如作业帮、猿辅导加速布局智能台灯、学习机等硬件产品,通过“硬件+内容”模式寻求转型。2025年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政策进一步推动智能硬件市场增长,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千亿级。
四、政策常态化与行业前景
1. 监管框架完善
2024年《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及各省市细化政策出台,明确非学科类培训的资质、收费和内容规范,行业进入常态化监管阶段,合规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2. 长期潜力与挑战
潜力领域:素质教育的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职业教育与教育科技的结合或成新增长点。
风险因素:非学科类培训的过度商业化可能引发新一轮政策收紧,部分转型机构仍需应对内容研发和渠道建设的挑战。
结论:从“寒冬”到“新生态”
“双减”政策虽终结了学科类教培的野蛮增长,但通过市场出清和转型,行业逐步形成以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科技为核心的“新生态”。尽管短期内难以重现过去的资本狂热,但合规化、差异化和技术驱动的企业有望在细分领域实现可持续增长。因此,教培行业并未完全“迎来又一春”,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加理性且多元的发展阶段。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通过文化课考试、测试等方式选拔学生,不得收取学生个人简历或视频音频等个人展示材料,不得以学科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录取依据。入学后实行均衡编班,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快慢班。严禁以“校园开放日”等名义进行违规招生宣传或考察学生、家长。
落实义务教育“公民同招”全覆盖,民办学校在审批区域内招生,纳入审批机关所在地统一管理,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县(市、区)学生入学需求。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在有关部门监督下实行电脑随机录取。对2024年出现违规招生问题的民办学校,依法依规核减招生计划。以县(市、区)为单位对民办学校开展全面排查,对有停办风险的学校,属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提前预警并做好学生安置预案。
小升初各种暗考啥时候才能完全消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