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三首入伏诗,雨归莲叶净,风起稻花香,又得三伏凉似秋

绿荫匝地,蝉鸣聒耳,三伏天踏着热风又将如约而至。大江南北进入蒸煮模式,柏油马路烫出柔软的褶皱,空调外机咔嗒咔嗒地喘着粗气

绿荫匝地,蝉鸣聒耳,三伏天踏着热风又将如约而至。

大江南北进入蒸煮模式,柏油马路烫出柔软的褶皱,空调外机咔嗒咔嗒地喘着粗气。人也变得昏昏欲睡,如同阳光下的树叶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

可凡事都是相对的,热到极致,就会迎来残暑新秋,或是万荷叶上送秋来,或是或是梧飘一叶送秋声。

入伏,就是要懂得在高温下潜伏,熬过炎热酷暑,就能迎来生命的酣畅淋漓,凉意也会随着地下阴气破土而生。

越是暑热至极,越是容易被凉风细雨所治愈。就像马东说,内心很苦的人,只要一丝丝甜就能填满,凉意亦然。

所以在古人笔下,只要一丝清风,一缕凉雨,再加上一抹静气,不畏三伏骄阳,只觉凉似清秋。

1

未晓雨先骤,过朝风更鲜。

谁知初伏日,全是早秋天。

洗盏尝新酒,临池摘嫩莲。

平生丘壑意,不受暑寒迁。

—宋·张镃《伏日》

夏日清晨本就暑气未升,再来一场夜雨初歇,张镃只觉风露凉秋。

天还未破晓,一场夏雨便滂沱而降。虽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清晨的风愈发清新宜人。谁能想到,这入伏之日竟然毫无暑热,仿佛走入了凉爽新秋。

洗洗杯盏,品尝一下新酿的美酒。来到池边,采摘一下柔嫩的莲子。平生就志在山水田园,不会因严寒或酷暑而有所动摇改变。

南宋文学家张镃,出身世家大族,上承宋朝曾祖南渡名将张俊之荣,下启曾孙宋末诗词大家张炎之光,本人也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在初伏之天,他尝新酒,采嫩莲,感恩这夜来骤雨,享受这清晨凉风,在字里行间寄托着自己的隐逸情怀。

“平生丘壑意,不受暑寒迁”,真正宁静致远之人,不会被三伏暑天和数九寒冬所打败,总能捕捉到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他就像他笔下的雨打芭蕉,“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遗世独立于滚滚红尘中。

入伏了,愿你多邂逅骤雨初歇的清凉,风送荷香的浪漫,还有心无挂碍的平静。热也轰轰烈烈,乐也简简单单。

2

同过湖上寺,伏日坐清凉。

云水浮仙阙,松杉荫讲堂。

雨归莲叶净,风起稻花香。

小借支公榻,人天午梦长。

—明·于慎行《夏日偕张洪阳殿读憩龙华寺寺在苑北湖上》

注:支公榻,原东晋高僧支遁(支道林)的禅榻,后代指高僧居处

三伏之日,与友人寻幽古寺,再来一榻凉风午梦,是于慎行最爱的消夏方式。

入伏了,约三五好友泛舟游湖,到古寺中寻访漫游,丝毫不觉炎天苦热,处处流淌着清凉。

湖上古寺,宛若仙宫浮动在云霞水雾之中。山中讲堂,则掩映在绿树荫浓的松林杉木里。

夏雨过后,涤去了喧嚣尘埃,莲叶愈发葳蕤洁净。熏风过处,传来阵阵稻花清香。

正午时分倦意来袭,暂且借用高僧的禅榻小憩,一枕午梦幽凉悠长,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整首诗行云流水,从游湖入寺到赏景听经,从感怀悟道再到午梦幽凉,诗人于慎行从身到心都感受到陶冶净化。

云水古寺,松杉讲堂,雨净莲叶,风吹稻香,字字不提凉意,句句不说禅意,却处处流淌着云水禅心。

最终,诗人“小借支公榻,人天午梦长”,物我两忘,超脱尘俗,不虚此行。

入伏后,祝你绿树可依,山水可期,凉风可许,一枕午梦万事休。

3

残月虽如玦,清光犹满天。

疏星低倚树,远水澹收烟。

酒醒三更后,凉生初伏前。

谁知劳扰际,偷作片时仙。

—清·江之纪《六月二十二舟中睡起》

经历了烈日炙烤,江之纪最盼夜晚降临,看月如何缺,星如何散,人如何凉。

此夜残月虽如玉珏并不圆润饱满,但依然洒落天地处处清辉如雪。星光稀稀疏疏,低低地依着树梢。远水飘飘渺渺,淡淡地收敛着烟雾。

夜半三更,人已酒醒。即将入伏,却觉一片凉意无声蔓延在夜色之中。谁能像我这般,在尘俗纷扰之中,偷得这片刻的羽化登仙,且作逍遥小神仙。

此诗写于江之纪舟中酒醒之时,醒来淡月疏星,远水轻烟,如梦似幻,朦胧中透着静谧,清凉中藏着雅趣。

面对如此清景无限,人在舟中躺,舟在水中游,将尘世间的烦恼暂时抛掷脑后,可不就是逍遥似神仙。

人啊,总要学会在庸常的生活里和艰难的日子里,学会为自己谋取闲情雅趣。就像当初贬谪黄州的苏轼,“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又得也好,偷得也罢,总归是让人生不那么难熬。三伏暑热可以跨越,世事烦忧得以释放,人生才能在且行且歌中走出更多可能。

那就从朝到暮,共赴一场伏日清凉与浪漫吧。谁道人间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